详情
ETC未来关键在服务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时间:2011-08-03 09:13:36
如何确保用户数量显著增长,如何实现向城市的顺利挺进,成为目前摆在整个ETC行业面前的两大课题。未来,ETC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什么?将如何适应走进城市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
关键词: ETC 王笑京
    到2011年6月底,全国有22个省市建设不停车收费系统,开通ETC车道2197条,使用OBU不停车收费用户150.5万,储值卡用户67.1万。按照交通运输部年初颁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将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从200万到500万,未来五年,我国ETC用户数量将实现翻番。尽管如此,行业内仍有不少企业表示,500万这个数字过于“保守”。同时,ETC正在从高速公路走进城市。从目前的过桥收费,到未来的停车场收费,乃至交通拥堵收费,ETC在城市内的表现也备受期待。 

  如何确保用户数量显著增长,如何实现向城市的顺利挺进,成为目前摆在整个ETC行业面前的两大课题。未来,ETC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什么?将如何适应走进城市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 

       重绝对用户数量 

   也重实际使用率 

   记者:“十二五”末达到500万用户的目标是不是过于保守?业界有企业认为比较合适的数字是2000万~3000万个用户,您怎么看这个预测? 

   王笑京:500万这个数字是否保守不好确定,因为这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需求来定的。500万个用户,是一个目标,是一个基本的客户群体保障。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对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用户发展会更快些。 

  目前,各地都在推广ETC不停车收费,有的地方是银行送,有的地方以优惠价发行,有些地方甚至免费赠送,原有的价格体系已经打破。我们希望ETC用户快速增长,但是不希望采用滥发的方式去增长。比如,在江苏省发行的OBU用户里面有80%是经常使用的,这是非常好的。如果发行200万张,有100万张经常在用,另外100万张不用或者用得很少那就没有意义了。这也是各地并未采取大规模降价发行的原因,是对有需求的才发行。 

  记者:据了解,目前我国具备生产OBU和RSU产品资格的企业大概有12家,但一些企业几乎从没拿到过订单,ETC市场集中度很高。从产业发展来看,“十二五”末时,ETC生产企业会有怎样的市场格局? 

  王笑京:企业拿不到市场订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技术不过硬;第二,服务不到位。 

  作为一个产业,只有五六家企业来支撑是否存在风险,这个问题还不能确定,因为ETC产业刚刚起步。作为电子产品,应该说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小作坊式的生产既保证不了质量也降低不了成本,那么究竟多少家合适需要看环境。比如汽车产业,在日本、美国的厂商也都是屈指可数的。 

  我们不能以企业数量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发展,而是需要看需求和本身的条件。因此我们需要制定行业标准,这是一把客观的尺子,按照这把尺子去衡量。一个生产企业,不仅要把产品生产出来,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产业维护好,把客户维护好。 

   有效提升服务 

   才能实现目标 

  记者:就目前ETC发展状况而言,让更多用户使用ETC产品的关键是什么?国家是否还有更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王笑京:我认为关键是在服务,只要服务跟上,人们就会愿意使用。服务,包括发行、充值、纠纷处理和设备出现问题后的更换、维修等。要吸引用户使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于政府来说,会鼓励建设不停车收费通道。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需要建立良好的服务系统,这就如同我们经常用到的手机服务,不管是联通还是移动,都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ETC是一种可选择的合同服务,而且还有车载机,还有售后服务和纠纷处理等,这与以前的通过收费站缴纳现金完全不一样,而我们原来的收费系统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没有这样的体系。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提升的方面,也是能够实现计划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们正在考察是否能够建立一些服务性的规范。 

  记者:您认为ETC产品进入城市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王笑京: ETC进入城市以后,它的用户量会更大,同时价格会更低。电子产品有个规律,就是刚推出市场的时候,价格高一些,然后维持一个价格水平,最后逐渐降价。从商业角度来看,厂家保持一个合理的价格,或者说根据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销售政策,这是我们鼓励的。我们在广东省调研时曾问相关厂家,为什么不采用赠送的办法?他们的回答是,因为赠送的东西,客户不会珍惜可以随手扔掉,所以哪怕定价在10元甚至更低的价格都要实行付费购买,而不是免费赠送。 

  拥堵收费实践 

   立法是前提 

  记者:目前城市交通拥堵收费备受关注,ETC或者说DSRC技术成为拥堵收费的执行技术,还存在哪些瓶颈? 

  王笑京:关于城市自由流问题,国际上除了德国重载货车收费系统是基于卫星的,城市交通拥堵收费的执行技术主要包括视频和DSRC技术。这三种方式,国外都有成功案例。在德国有基于卫星技术的案例,在伦敦有基于视频技术的案例, 而对DSRC技术实现成功应用的国家更多。所以,我认为技术瓶颈问题不存在,只是我们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状况、根据自身法律环境,来选定合适的技术。 

  目前,北京市也在研究现有国标能不能和拥堵收费一体化,通过研究已经实现了国标体系下的多车道自由流收费,运行速度已超过120公里/小时,事实证明城里和城外都能实现ETC一体化应用。同时,北京市也在做试点想把这样的技术运用于停车场,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最方便的,一个体系可以运用于各个地方。根据需求和试验情况,我们已经开始了国家标准的补充工作,将城市道路的应用也纳入国标,后续还会将新的技术成果不断的补充到国标中,以满足各方面的应用需求。 

  未来,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拥堵收费技术,要由城市自己决定。但是对于拥堵收费要慎重,首先,是立法问题。发达国家实施拥堵收费之前都进行了立法,有的欧洲国家城市就是由于立法为通过,而没有实施拥堵收费,美国纽约也是这样,到现在也没有实施拥堵收费。第二,是抑制小汽车出行的时效性。根据英国伦敦市政府公布的2003年至2008年拥堵收费统计数据看,拥堵收费对交通拥堵的缓解作用大约能维持2~3年,3年后老百姓就适应了,将其纳入自己的正常出行支出,因此拥堵收费的作用是短时的。第三,是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特点是公车太多,这其中包括各类公司的车辆,他们对价格是不敏感的,拥堵收费对这类车的出行基本没作用。因此,拥堵收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法律和政策问题。 

上一篇:神州数码在佛山顺利拿下3笔智能城市标案订单 下一篇:2011年美国支付卡市场引入EMV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