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受海内外客流量迅速增长的推动,2011年香港国际机场客流量增5.9%至5,400万人次;而飞机起降量约33万架次,上升8.9%;货运量却跌数个百分点至390万吨。即使货运量下跌,但相关三项的实际数字较早前所预测的,已提前达标。在巨大人流吞吐量的推动下,香港国际长拟建第三条跑道以应对,迅速膨胀的人流吞吐量,73%受访者表态支持斥资1,362亿元兴建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以提高香港竞争力。
如此巨大人流吞吐量,对于香港国际机场IT管理模式是一个重大考验,在日益重视IT管理的现状下,香港机场自然早有部署IT管理系统,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其他行业也许只运行一到两套IT系统就能满足日常的工作需要,机场至少需要十套以上的IT管理系统,诸如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航显管理、财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离港管理、广播管理等等。如果说机场人流吞吐量的增加对机场提出了挑战,那机场所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对IT人员提出了更大挑战。
一旦运行不好,某些技术互相抵触,功能重复浪费,系统孤岛广泛存在,管理无法形成合力。
香港机场与上述截然相反,在香港机场管理局首席资讯主管卞家振带领下,香港机场目前已跻身于亚洲人流吞吐量巨大的机场行列之中。
对航空行业IT管理领域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卞家振来说,机场的IT管理建设,与传统的IT管理有天壤之别,这里不只有办公系统、业务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还有其他需要与这些系统协同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这些信息系统要时刻保持着协同运转工作,一旦其中一个垮掉,整个IT管理流程无法进下去,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导致机场瘫痪,所以对机场的IT人员来说,肩负机场的IT建设使命责任无比重大,卞家振说,其中最重要的,尤其对于国际大型机场的IT建设“创新”最为重要。
在香港机场管理局工作已有一个多年头之久,给汴家振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IT管理观念也随着这种技术潮流的变化而开始发生深刻改变,在家里有电脑可以联网、在路上有移动设备可以3G抑或wifi联网、人们对IT认识关键转换期也许基于上述两种可能性最大。
于是汴家振来到香港机场做的第一件事,让机场开通免费无线上网服务,这样不仅方便顾客而且对于机场内部员工办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从部署wifi无线上网服务这步棋中可以看出,汴家振所要做的工作不是只为顾客和员工提供上网服务那么简单。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在飞机因天气原因抑或其他因素导致飞机无法按时起飞时(香港机场出现这种可能性很小),顾客第一想到的是想要找从相关的机场服务人员问个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飞机延误起飞,甚至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谁负责,在过去你可能按照相关指示牌进行查找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打客服电话,现在不是这样了,卞家振说,在机场内随处可以见到机场服务人员,简称“大使”,手持移动设备,顾客一般需要咨询的问题大使完全可以完成,因为他手中的移动设备办公与你到机场相关部门看到相关工作人员坐在PC前给你查询的咨询模式时一样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终端不一样,这种办公模式是传统PC办公迁往移动终端办公的一种方式,也是香港机场下一步IT建设的重点布局。
现在机场维修部门已要求配备移动办公设备,对于突发情况判断的时间要比传统坐在PC前少很多,这样维修人员有充足时间进行检测,达到快速检测、快速维修、缩短时间以避免机场囤积货物、人流难以把控现象的出现。
在物流货物运输方面香港机场在卞家振的带领下也走在了信息化建设的前列,凡是进入香港机场的货物必须打上电子标签,即RFID,由于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与机场的IT管理系统内部是打通协同工作,所以在通往机场之前的最后一道地铁抑或海运上只需check-in,,即可知道货物的相关信息,运输管理在无形中降低了货物囤积的风险。与过去相比,不只在运输效率上得到了提升,数量上也翻了一番。运输输量从去年每小时8000件到今年的每小时16000件,整整翻了一倍,卞家振说。
事实上,机场的业务流程复杂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物流运输、移动办公只是整个机场实现信息化的其中一小部分,为了降低事件发生概率,IT业务部门要时时通过数据分析系统(BI)进行周密分析部署,比如,飞机何时起飞、何时降落、走了总路程的多少等等这些数据都要使IT管理人员了如指掌,心知肚明。因为这些数据对人流吞吐量能否有效把控、天气何时变化、物流货物运输能否囤积至关重要。
再比如随着机场人流吞吐量的增加,进驻机场无论数量还是种类的零售商都在不断增加,大量零售商的涌入对机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承受众多零售商的加入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挑战的是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能力、反应能力,卞家振说。
目前香港机场内部移动办公、物流货物运输、相关数据分析以及业务处理能力的一系列管理流程下来,在卞家振带领下的IT管理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将传统办公管理方式转变成了现代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办公管理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