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四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时间:2012-02-24 08:15:4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阐述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各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工业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阐述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内涵,对于社会各界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坚持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鲜明特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指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事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必须尽快着力加以解决。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规划》提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工业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工业转型:

  一是向内涵发展转型。我国工业已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6%左右,较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0个百分点以上,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大。《规划》提出,“十二五”要在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基础上,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是向创新驱动转型。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者说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必须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规划》提出,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向绿色低碳转型。受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形成少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规划》提出,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四是向智能制造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独特机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我国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制造业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高。《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五是向服务化发展转型。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尚处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及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三、工业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

  工业结构包括内部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及空间结构,也包括产品和市场结构。“十二五”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五个方面的结构:

  一是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般加工工业和重化工行业比重过大,“两高一资”行业增长过快,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高端产业比重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协调性。

  二是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先进装备总量不小,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发明专利只占全球的1.8%,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30%左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等仍需大量进口。《规划》提出,要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先进装备比重,实现工业生产流程升级;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在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领域,产业集中度还相对偏低。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规划》提出,在规模经济行业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扶持发展大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

  四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协调,产业布局与地方优势特色结合不紧,与区域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促进形成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提出,要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五是产品和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国内需求较国外需求而言更加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冲击。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国内市场潜力远未充分发掘;从产品层面看,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自有品牌数量、质量有待提升。《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规划》还提出,要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结构优化。

上一篇:中瑞思创投入3.58亿元建新厂 打造RFID产业 下一篇: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