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年轻白领而言,集成电路、微电子等字眼几乎是“枯燥”的代名词。但偏偏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学子,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而团结奋斗在一起。
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标杆,复旦微电子在业界的威名无人不知,每一名上海市民身边的交通卡、地铁票、校园卡中,或许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
“我在学校的时候,也梦想过到世界最顶级的公司,做最顶级的工作。虽然并未如愿,但振奋人心的是,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在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复旦微电子创始人之一的李蔚说。
11名“IT宅”的创业梦想
在业界,复旦微电子的威名如今无人不知。但在14年前,这还只是由11名志同道合者创立的一个“IT宅俱乐部”。
1998年,是李蔚留在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第二年,这时的他满腔抱负却难以施展。在遇到上海商投的施雷后,两人志趣相投,积极地参与到复旦微电子的筹备上,成为复旦微电子的创始人之一。
李蔚回忆,当时他将《我看Intel》推荐给施雷,一本讲述集成电路 “红火”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很是鼓舞人心。施雷筹划复旦微电子成立的时候,就用这本书“蛊惑”了不少人加盟。
两年后,复旦微电子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首个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国内集成电路企业,也是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中最早的上市公司。
现在的复旦微电子,已经形成了安全与识别、非挥发存储器、智能电表、专用模拟电路四大产品和技术发展系列。其自主开发的IC卡芯片年销量在4亿片以上,主要产品占据国内市场65%以上份额,广泛应用于城市公交一卡通、道路运输、校园卡、商业卡、健康卡等领域。
令李蔚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作为技术赞助商,复旦微电子为特奥会运动员健康检查RFID产品和技术支持。运动员比赛完毕后必须接受医生检查,而以前记录运动员信息的纸质文件耗时易错,所以复旦微电子将运动员信息导入卡片中。这样一来,运动员进行检查前,只要把卡和标签给医生,医生只要一分钟就能读出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和病史。
牵手多高校防“近亲繁殖”
在保持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平衡方面,复旦微电子自有一套多年沉淀的独门秘诀。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有想法,有时甚至会反过来领导老师和员工。”李蔚说,为保持新鲜血液注入,每年复旦微电子都会批量补充应届生。“这里本科生、硕士、博士都有,很多人以为本科生学历最低、不具竞争优势,其实本科生就如同一张白纸,可塑性反而很强。经过一到两年的培养后,就可以独立上阵了。 ”
复旦微电子并不想一直“近亲繁殖”,除了复旦大学外,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国内的一流大学都在招生范围之内。李蔚介绍道,其实他们还和海外机构进行海外联合实习工作,也算是公司开拓国际化道路的一举。
不仅是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联合,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复旦微电子还与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联合成立了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和SoC联合实验室,旨在积极开展项目合作与研究生联合培养。
这套“三位一体”的育才秘诀已初显成效,国内首款嵌入式32位微处理芯片“神威1号”的诞生就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见证。 2001年到2004年间,复旦微电子与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公司和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经过了数个不眠之夜的共同攻关,终于开发出中国第一款适合航天高可靠应用的CPU芯片。
创新研发提高竞争力
孙慧盈是复旦大学研二的学生,大四毕业后便成为了复旦微电子的一员生力军。
边读研边工作,这样紧张的节奏曾让很多毕业生知难而退。小孙说,他研一的时候还是以学习为重,仅做一些查阅文献等工作。到了二年级就要每天到复旦微电子上班报到,按照正式员工的作息,融入团队工作,考验很大,但也获益匪浅。
在很多人看来,集成电路、微电子几乎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但正如一届又一届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在复旦微电子的“元老11人”最初创业时,他们也有着一个朴素的愿望。
“当时想着,如果身边的电子产品都是自己设计的该有多好。 ”李蔚说,因为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尚不成熟,国内的主流技术是“逆向设计”,即不断追赶国外的技术。通过这种方式,产品进入市场快,但是它的成本高,价值却很低。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交通卡,以前采用的是国外进口芯片,每张的成本得要几十元;而现在国内自主研发的芯片只要几元,大大降低了成本。 ”李蔚称,所以大家希望打破外国的垄断,通过创新研发和方案设计来逐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在复旦微电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终将会出现一个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半导体公司。而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在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留下一笔。 ”李蔚说。(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