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卡、健身卡、家政卡、加油卡、酒店卡……眼下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预付卡在厦门 “满天飞”,在令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轻松的同时,也常常因老板易人、服务缩水等问题给消费者添堵。
厦门的杜小姐日前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两个月前她办了张美甲卡,让她怎么也没想到,这张卡还一次没用,那家美甲店就突然换了老板,她的卡作废了。杜小姐最终不得已和老板大吵一架,才要回了差点打水漂的500元钱。
其实,厦门有关部门也曾试图规范预付卡市场上的种种乱象。今年1月份,厦门市商务局制定《厦门市贯彻落实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意见》。但新规实施4个多月来,只有5家企业公示备案,特别是发卡量最大的个体工商户,几乎处于监管“真空”。
频遭投诉 已成消费纠纷重灾区
杜小姐在轮渡一带的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她的包包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预付卡,美容有美容卡、健身有健身卡、加油有加油卡,此外还有好几张酒店卡和家政卡。按照她的说法,纵然是身无分文,凭借这些预付卡,也能“搞定”衣食住行。
像杜小姐这样的预付卡爱好者在厦门还真不少,各路商家也争相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预付卡,几乎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社区门口5元钱的剃头店,如今都推出了理发卡。
然而,预付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成了消费纠纷的重灾区之一。上述杜小姐日前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
“你说气人不气人,我的那张美甲卡办了两个月一次都没用,结果原来的老板回老家,同乡接手后说预付卡已自动失效了。和他们吵了一下午,费了无数口水,才要回来500元钱。”杜小姐告诉导报记者,她办美甲卡时就填了一张表,连个收费凭证都没有,就算真的不能用了,她也没处说理去。
导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预付卡投诉案件呈几何趋势上升,某某店弃卡关门的消息时有耳闻。而据厦门工商部门统计,美容、运动、家政的预付卡投诉排名靠前,原因则大多是随意涨价、缩减服务、不予退卡、关门携款跑路等等。
其实,除了方便外,多数办理预付卡的消费者,还是看中了预付卡的“实惠”。
曾经因为健身房倒闭,而损失上万元的肖小姐,回想起自己办卡的初衷时坦承,并不是因为强烈的健身需要,更多是因为办卡便宜。
曾就职于维权单位的王先生说,在办理预付卡前,消费者首先要经得住店员推销,不要被“优惠”、“折扣”所诱惑,最重要的是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也就是说,掏钱办卡的最后一秒,消费者最好想想怎么用这张卡,想想“小便宜”背后是否会有一些“吃大亏”的隐患。
维权不易 厦门已备案发卡企业寥寥无几
事实上,由购物卡、预付卡所产生的纠纷,早在几年前就曾出现过一次高峰,如何管理预付卡发卡商家、管理预付卡中的资金,曾经令相关部门煞费苦心。
早在2008年12月,厦门市商务局就曾出台《厦门市零售业购物券(卡)备案须知》,给超市、百货等大型商贸企业的购物卡增添保障;今年1月,厦门市商务局又制定了《厦门市贯彻落实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意见》,对预付卡展开正式管理。
不过,尽管《意见》已实施4个多月,但厦门备案的发卡企业却寥寥无几。导报记者昨日查询厦门市商务局网站厦门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备案信息表发现,只有5家企业名列其中,分别是厦门盛名来雅百货的畅购卡、福建厦门海晟连锁的海晟购物卡、厦门乐海百货的乐海卡、厦门磐基大酒店磐基礼卡和中山巴黎春天钻石卡。
即便算上2008年以来已备案的购物卡发卡企业,厦门备案企业数量也不超过30家。
“预付卡发卡企业分集团发卡企业、品牌发卡企业、规模发卡企业和其它发卡企业,尽管其他发卡企业只需向县区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服务行业的中小企业都没有备案。”据商务局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数发卡企业还是心存侥幸,对于备案工作持观望态度。也就是说,一旦发生预付卡消费纠纷,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证。
专家支招 健全备案制让发卡商家跑不掉
不过,杜小姐有个疑问,上述管理办法,针对的都是各种企业,她家门口的美甲店,是一个个体工商户,根本就不在备案制管辖范围内。
导报记者也发现,管理办法没有涉及个体工商户,而个体商户推出的所谓“预付卡”,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没有建立账户,没有机构代码证,不能在网上备案,所以没有发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资格。但正是这部分预付卡,对消费者影响巨大,也最经常发生纠纷。
然而,现实是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对发行预付卡的个体工商户进行监管。
据了解,企业法人备案时,都要有指定的存管银行或承保机构,比如巴黎春天钻石卡,就由中银保险承保;而在国外,通过设立银行信托专户和保证金制度,对预付费资金的安全进行监管。
很显然,保证金制度在厦门的个体户中,适用程度不高。
厦门市工商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8月份,厦门的个体工商户存量达11.06万户,尤其是以养生美容、摄影、汽车维修等居民服务业的增速最快。
“工商户规模、实力各不相同,很难用同一资金标准要求它们。保证金多了,影响个体户发展;少了,又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此,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靳涛认为,设立发卡门槛,并建立预付消费卡备案制度更可行一些。“不管预付消费的活动规模和数额大小,都需要备案。在备案之后,如果他们因为运作不善等原因停业,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备案找到商家。根据备案,商家是跑不掉的,一样可以起到约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