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扫描一张印有二维码的图片,一辆斯巴鲁的跑车便呼啸而至,跃然于眼前。这就是二维码的神奇效应,它可以将黑白相间的小格子转化成你想要的任何内容。
日本的一家墓碑商Ishinokoe曾在墓碑上添加二维码,扫描之后,就会链接到一个网站,输入相应的密码,逝者的家人和朋友就会看到他过去的图片和信息,或许有些记忆会勾起亲人的伤痛,有些又会让人含泪一笑。
二维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缩短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距离的桥梁性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做移动营销的企业和品牌,早已比比皆是。土耳其航空就因二维码而名声鹊起。该公司把奥运参赛国的国旗做成二维码,投放在伦敦的公交站点,游客和当地市民若是能扫描到这些二维码,就会自动出现国旗,积攒最多的用户就会获得公司提供的免费机票。
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已经广泛应用二维码投放广告,可口可乐、嘉士伯通过二维码和消费者进行互动。二维码名片,二维码签到,二维码请柬,各种词汇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
但这都是二维码的过去,现在二维码功能直指交易本身,以二维码为支付媒介的O2O商业模式,已然浮出水面。二维码未来将成为移动支付的一个重要入口。
变身O2O媒介
移动购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消费者想消费就能买到东西,在如今已经不是幻想。8月份,快拍二维码2.08版正式上线,该版本支持扫码购物及线上支付功能。用户在启动“快拍二维码”软件后,只需对商品类型的二维码进行扫描,软件就能自动对其进行解析,并同时从服务器下载对应的商品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商品介绍,并对商品进行查询、下单、付款、确认。
灵动快拍公司的创始人王鹏飞,终于在二维码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两年前,王鹏飞将经营了6年的“天下网”卖给DeNA,获得了第一桶金。与此同时,他开始二次创业,进军二维码行业。快拍属于二维码主读业务商,消费者主动用手机对二维码拍照,手机中解码软件进行识别,然后进入某个网站。还有一种二维码公司是被读业务商,就像上海新大陆(8.78,0.10,1.15%)翼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商家将电子凭证信息发到消费者手机,消费者凭证消费。后一种面向企业,盈利模式简单;前一种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盈利模式一直不太清晰,处于积累用户阶段。
到目前为止,快拍二维码的用户量已累积到2000万,日激活最高达12万人次,每月扫码量超过1亿人次,市场占比近80%以上。目前该版本的支付渠道较宽,支持支付宝、银联工具在其软件内完成支付,并支持国内绝大多数银行。付款可选择插件支付和网页支付两种方式。
王鹏飞坚持,二维码识别是快拍为用户提供的一项基本服务,一定不能向用户收费。但他期望以二维码为依托,打造一个闭环的生态链:将可同时满足企业的营销需求和用户的购买需求,并可通过向企业提供的服务获取收入。
王鹏飞找到的二维码商业模式,其实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商业行为,即:通过二维码完成交易。但快拍还只是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的公司,真正将二维码交易落地的还是那些实体或B2C商家们。
8月23日,支付宝宣布和上品折扣公司达成合作,这是国内首家线下商场支持二维码O2O购物。用户在上品折扣的店中选好商品后,只需让导购员在手持的PAD中调出商品并生成订单,然后使用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拍摄订单二维码,现场完成支付后即可拿东西走人,以免去排队交钱的困扰。如果缺货或需调货,你可以回家等着快递送货上门。
这还只是O2O的一种形式,支付宝向外界展示了一系列包括“虚拟商场”、“二维码样品购物”在内的未来购物技术应用构想。比如,样品购物主要用于实体店购物时现场无货、断码或预售的场景,顾客拍下二维码并付款后,就可以等着自己想要的商品送货上门;虚拟商场则是指商户在线下投放公交路牌等广告,消费者直接拍下广告上的二维码并付款,就能等着商品送到自己手中。后一种方式一号店网上超市曾用过,即在地铁广告牌上展示商品信息和二维码,就可直接下单购物。
不久前,支付宝、分众传媒、聚划算三方联合,在上海宣布推出手机二维码支付模式,同样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杭州、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的3万个分众传媒显示屏支持这一服务:使用装有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手机拍摄屏中的二维码,购买聚划算遴选的团购商品与本地服务。
二维码已经变成O2O交易的一个重要媒介,但它与之前所说的本地服务还有所不同,有了二维码之后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商品的购物体验。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为562.3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986.8亿元,增长率为75.5%。而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成熟及其参与者的增多,O2O的市场规模必将进一步放大。
怎样从陌生到熟悉?
“从开始做二维码,我就坚信它肯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只是需要时间。”王鹏飞说。
的确,对大部分人来说,它依旧不是那么熟悉。分众的显示屏每天在城市的角落里,更换着不同的广告,可人们却很少看到显示屏下方的二维码。星巴克里弥漫着浓浓的咖啡香,可人们却很少看到那个放置在柜台角落的二维码坐台。
一位斯巴鲁市场推广负责人告诉《环球企业家》,“说实话,斯巴鲁目前做二维码,看不出效果。因为斯巴鲁的客户群体年龄大多集中在40岁左右,(而)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很少会玩这些新事物。”这位人士说,“二维码更适合快消(行业),尤其是小额快消,汽车这块儿,不能说以后,目前做二维码营销还是不到火候。”
除了理念上的认同,技术上的壁垒同样是个难题。王鹏飞谈到,“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类型太多,摄像头的识别度也不同,这样就会造成用户的体验不一致,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比如,二维码旁边写着提示,“请用手机拍摄下面的二维码下载此应用”,“拍摄”两字给人的第一直觉就是用照相机拍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去掉单独的二维码识别器,而把二维码的识别作为一项功能植入到用户手机里的照相功能中呢?
如果真的如此,二维码交易不就成了三星、苹果这些硬件公司的事情了,那还需要快拍这样的二维码主读业务商吗?要知道,比起NFC近场通信技术,二维码的优势可不需要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安装芯片。硬件厂家会考虑用二维码取代NFC吗?二维码交易才刚刚开始,大企业会不会通吃,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