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4年前,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无锡提出的“感知中国”吹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集结号,那么,现在冲锋的时候到了。
哪怕你没有听过物联网,你也已经深陷它的“包围圈”了:你的身份证中植入了物联网最基础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当你满怀期盼地在淘宝上查看宝贝的物流走向时,是快递公司的一整套物联网系统在背后默默支撑;而当你在超市打开微信的“扫一扫”功能对着商品价签扫描比价时,你正在见证腾讯这个互联网巨头向物联网领域的挺进。
技术、标准“水到渠成”
2010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物联网元年”。在这一年,“物联网”这个新潮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各个省市的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一样挤上这趟开向未来的高速列车;一直处于产业链底端“力争上游”的海尔抢先一步,发布了首款“物联网冰箱”;中国首届物联网大会上一派热火朝天,金灿灿的未来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
3年时间过去了,动辄上万亿的市场估值与科幻片一般的未来图景已经不能再让人们心潮澎湃,物联网从热门词汇排行榜上消失,却正在“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是中国移动客服代表口中的包月增值服务,它是iPhone上跟踪睡眠质量的APP应用,它是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智能家居体验馆……
中国物联网大会已经开了四届,从第一届的概念探讨,第二届的技术之争到今年的应用先行,见证了三年来物联网在中国由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的历程。从最初的虚无缥缈的概念到现在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联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作为一张包罗万象、实现物物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将成千上万种传感器植入每一件物体,使之像人一样拥有“耳、目、口、鼻”,知冷知热;通过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物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最后,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中让万物信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概而言之,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位一体地编织起了这张有史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大网。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物联网硬件的发展在微型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上进展神速。目前,一个带传感和计算功能的芯片已经可以做到2平方毫米,比一只蚂蚁还要小,而且成本已经控制在1美元之下,这在5年之前还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过头看全球物联网,虽然传感层的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基本成熟,但是由于传感器之间缺乏标准统一的短距离、低数据传输速率无线通信协议,所以只是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但是,近几年来,ZigBee、Z-Wave等几大无线通信协议联盟已经形成了鼎立之势,一定程度上等于为“物物相连”铺平了道路。其中,2011年成立的国际ZigBee联盟成员已经超过42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过半数被囊括其中。
而这几年,也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以比PC、互联网更快的速度“平民化”的过程。如今,一台数百元的智能手机就能够运行最先进的Android操作系统,配备摄像头、GPS、陀螺仪等多种感知装置,使之成为帮助物联网低成本落地的控制终端,而AppStore、Google Play也让物联网应用有机会出现在数亿消费者面前。
“目前Android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温度、湿度、声音、指纹、条码、水平仪与指南针等的应用,外设与器材等产业链下游行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与物联网有充分的结合点。”Google全球副总裁刘允介绍道。
刘允认为,物联网与手机通信将紧密联系,包括智能家居、光感操作、温度湿度适配等应用都将在Android得以发展。所以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物联网爆发性增长的契机就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
产值链上群雄并起
物联网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产业链上的每一只“蚂蚱”都随之“鸡犬升天”。很多以前做射频产业的、安防产业的、互联网产业的、软件行业的,都摇身一变,为自己贴上物联网标签。物联网也成为刺激萎靡不振的A股市场的一针“强心剂”,每当政策有“风吹草动”时,远望谷、新大陆、东信和平、恒宝股份等物联网概念股就会响起“涨声一片”。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出台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各种物联网概念股更是一路飙升。
将整体产业链按价值分类,硬件厂商的价值较小,传感器芯片厂商加上通信模块提供商约占整体产业价值的20%左右,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管道约占整体产业价值20%,剩下60%的市场价值均由应用商分享。
在传统通信业务走向下坡路的时候,运营商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寻找下一张通向明天的“船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它们在每一个新兴领域投下赌注,物联网自然也不会错过。在产业链中扮演“承上启下”关键角色的运营商并不甘心沦落为物联网“管道”,而是希望成为齐聚各方力量的产业整合者。
作为国内最早投入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物联网领域的投资已超过10亿元,形成了物联通、宜居通、车务通、电梯卫士等30多项成熟产品及应用,服务用户规模达到5000万之巨,初步实现了规模应用的目标。
近日,中国移动启动了10648、14765物联网专网号段,一张通信网络之外的“第二张网”正在悄然铺开,也将中国移动过去数年四面开花的物联网应用统一于一个平台之下。而早在去年,中国联通的物联网业务孵化平台已经鸣锣开张、开门迎客。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此前的国际经验,运营商可能是物联网最有效的推动者。“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与运营商业务网络的融合,运营商可以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应用,物联网也得以快速推广。”
如果说微信使得二维码这项不愠不火数十年的技术迎来了春天,那么下一步,腾讯的算盘就是再接再厉,将它变为进军物联网领域的一块跳板。微信即将到来的5.0版本,就把“扫一扫”从二级菜单提到了和好友列表一样的一级菜单,瞬间变身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入口,无论是购物比价、O2O优惠信息、移动电商等都可以通过微信来完成。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在技术进化链条上的自然延伸,使已经积累起海量用户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互联网巨头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马云的“菜鸟网络”是为了用物联网为电子商务扫清障碍,新浪也正在跃跃欲试地准备向智能家居领域发起冲击。Google Glass也是因为Google在互联网领域应者云集的号召力,而成为最受世人瞩目的物联网设备。
传感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不可攀的技术门槛,行业格局大势已定,网络层由三大运营商重兵把守,只有应用层可以容纳前景无限的商业遐想。
“经过数年的发展,物联网在电力、环保、物流等一些垂直行业发展较快,已经取得了一定规模的进展;但是在家居、农业、支付等水平行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第11届中国(北京)RFID与物联网国际峰会上,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陈维表示。
垂直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发展成本较高,比较适合于政府以及大型企业项目,对于涉及民生的小众化需求无法满足。而水平化模式则适合潜力巨大的公众市场。
传统企业的转型契机
中国M2M产业联盟网创始人侯芳玉向记者透露: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600多家物联网公司中仅有15%是盈利的,15%是基本收支平衡的,剩下的70%都入不敷出,大多依靠政府(中央、省、市等)的支持来维持。
这也反映了物联网目前的“盈利模式”困境。在“政府埋单”的基础上,以后物联网更为宽广的方向应该是“民生相关”,例如智能家居、食品溯源等,更为切合普通人的生活。
物联网的滚滚向前,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是王道,而非自上而下的技术驱动。在物联网的发展中,IT企业、运营商和政府扮演的只是“舞台搭建者”的角色,真正使之走进千家万户,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各行各业传统厂商的群策群力。如果没有传统行业的加入,虚拟的网络还是只停留在“互联”而不能称为“物联”。
而且,与“飘在空中”的行业弄潮儿相比,传统企业更加了解所在行业的复杂现状,对消费者的心理更加能够准确地拿捏,从而在开发物联网应用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与之相比外行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业内专家将物联网对传统企业转型的意义总结为四点:满足新需求、建立新市场、创造新价值、形成新模式。
如何发掘让消费者乐意掏出真金白银的现实需求,而不是脱离实际地鼓吹未来的蓝图,也成为传统企业能否借物联网实现“凤凰涅槃”的关键。
作为智能家居的“布道者”,广州河东电子董事长梁国芹曾经兴高采烈谈起和客户谈起智能家居,描述其为生活带来的安全、方便和节能。然而,客户想象却是另外一个版本:家里最好有一部机器帮她洗菜,清洁,做家务……代替保姆,这时他才明白对方要的其实是智能家电。
在2013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企业”的论断很难不让老总们感到背后一凛。当永辉超市、奥特莱斯等传统零售巨头在电子商务攻坚战上“折戟沉沙”,“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比互联网更为开放的一张网络,物联网需要传统企业更为彻底地“灵魂深处闹革命”,将开放、合作、共赢的思维植入DNA之中。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捷足先登,占据主导地位,与它们搭建开放平台、团结各方力量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这方面,传统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以智能家居为例。早在2006年,海尔便捷足先登地推出了U-Home智能家居系统,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只能兼容自家产品,同样,美的、长虹等厂商也都构建了自成一家的封闭城堡。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新产品要推广到每家每户,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物联网解决方案,适应不同品牌家电的需求。”而与中国的各自为战相比,欧洲几大家电巨头已经制定出统一标准并开发了相互兼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