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已形成涵盖各环节的较完善的产业链”,“TD-LTE已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4G马上就要商用”……在刚刚落幕的2013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从工信部副部长尚冰到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再到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都发出了振奋人心的TD-LTE产业发展的“最强音”:TD-LTE产业数年来的坚持,即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瓶颈”不再,产业链成熟
当终端和芯片这个一直被业界诟病的“瓶颈”被打破,还有什么能够阻挡TD-LTE的商用步伐呢?
“TD-LTE产业已经成熟,尤其是芯片和终端取得巨大进展。”在2013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奚国华不无欣喜地宣布。事实上,TD-LTE手机无疑是现场最耀眼的“明星”。中国移动对来自三星、华为等厂商的11款TD-LTE手机的集中展示,以及宣布TD-LTE手机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上市,无疑是TD-LTE产业成熟并走向商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全球范围来看,TD-LTE已经打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来自GSA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4月,全球共发布了166款TD-LTE终端,其中包括16款TD-LTE智能手机,且79%的终端支持多模多频。在芯片领域,包括高通、海思在内的海内外多厂家供货的局面已经形成,有助于加快TD-LTE融合发展之路的多模芯片已然成为主流。例如,高通推出了六模芯片,而海思也推出了五模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TD-LTE为中国的终端和芯片企业,提供了又一次崛起乃至超越之机。以华为为例,“基本上针对业界每一款重要的终端形态,我们都是第一家推出产品的,例如从最开始的CPE到智能手机。”华为无线网络TDD产品线总裁邓泰华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在TD-LTE终端领域的最早发力,成就了华为的领先优势:截至目前,华为已经在全球发布了30款以上的终端(GSA统计),并赢得了诸多运营商的青睐。
创新不懈,竞争力提升
没有创新,就不会有TD-LTE。同样,TD-LTE产业伴随着参与各方的持续耕耘与努力付出,也成为创新的一方热土。各种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令TD-LTE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日臻完美。
从小基站、微基站的兴起,到载波聚合技术的探索,再到降低小区边缘干扰技术的出现,TD-LTE已然呈现出十足的创新活力,带给用户的则是真实可感的更快速率、更好体验。
TD-LTE的速率究竟能有多高?伴随着载波聚合技术的出现,同一个用户可以使用更多的载波,从而获得下载速率的大幅提高、用户体验的大幅提升。在2013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华为展示了为中国TD-LTE运营商量身打造的跨频段载波聚合解决方案,实现了D频段连续四个20M载波与一个F频段载波的聚合,使下载速率峰值达到了1.25Gbit/s。事实上,载波聚合已经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许多拥有多个LTE频段的全球领先运营商,都宣称未来将部署载波聚合技术以获得竞争优势。预计高通将在明年的第二季度推出支持载波聚合的手机芯片。
面对即将启动的TD-LTE规模商用,网络性能的提升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该领域的创新则不断带来了易于部署和维护、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例如,致力于打造“超宽带、无边界”用户体验的华为,在2013年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上展示了最新的创新成果:应对新建需求,以超宽带RRU、AAU 3210和刀片RRU满足不同场景的TD-LTE宏蜂窝建设需求;应对热点区域以及室内覆盖诉求,华为推出了多样化的小基站,包括了AtomCell室外热点和LampSite室内热点,同时以eCo解决方案实现站间协同。其中,LampSite有一个非常形象而亲切的名字——灯泡站,即可以像吸顶灯一样方便部署且外形美观。
合作不断,全球化提速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市场。对于TD-LTE而言,赢得全球化的市场,无疑是终极目标。正因为如此,跨国家、跨地域的产业合作,才显得如此重要。
全球化的市场,需要的是国际化的参与。支持TD-LTE产业发展的,决不是一个中国化的产业链,而应是全球厂商共同参与的国际化的产业链。对此,邓泰华表示,“华为坚决支持国际厂商的加入,希望通过合作以共同壮大产业链。”事实上,TD-LTE国际化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相比一年前,TD-LTE国际化在今天无疑明显加速。一年前,全球总共拥有5张TD-LTE商用网络,同时中国的规模试验网建设也是刚刚起步。一年后,全球已部署了44张TD-LTE商用网络,其中宣布商用的TD-LTE网络数达到了17张,华为参与了13张商用网络的建设。而在中国,中国移动正在快速推动TD-LTE建设,今年将在100个城市建设TD-LTE网络,基站总数将超过20万。
TD-LTE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持。反之,TD-LTE的海外商用经验,又将有助于加快中国TD-LTE的商用步伐。例如,华为TD-LTE解决方案,正是因为能够基于海外实际商用网络进行验证和测试(日本软银和沙特Mobilty等商用网络),从而可以将验证过的优秀方案在中国进行推广,更高效地驱动建设和商用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