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陕西省启动了一场让人为之振奋的变革,试图建立覆盖所有城乡居民、涵盖所有补贴、即时监控到户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发放信息管理平台。这是5年前陕西省开启的惠农补贴“一卡通”兑付方式变革的升级版。
近年来,该省通过搭建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打通了财政信息传输“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财政业务的全网络化运行。“一卡通”兑付方式变革,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财政—银行—个人”封闭运行
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的出台,补贴项目逐年增多,补贴标准不断提高,补贴资金也大幅增加。诸多补贴资金在发放过程中存在发放环节多、发放形式多、行政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在变革前,农民要么自己到乡镇领取补贴,要么由乡镇干部或村干部挨家挨户送补贴,但具体是什么项目、多少数额,农民自己心里并不清楚。
基于此,《陕西省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折(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于2009年下发,决定从当年6月10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改革,即将财政安排的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业务部门审核批复的分户补贴清册,通过代发金融机构直接划转到农户个人特定存折账户。整个过程按照“财政—银行—个人”的模式封闭运行。
“简单来说,实施‘一卡通’制度,就是要做到指标统一下,资金专户管,补助一折发,手续集中办,收支明白账,过程能监控。”陕西省财政厅财政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处长孟江明对记者介绍说。
而这一切,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来保证。第一步,由县级财政部门确定指标的分解,并及时下达到各乡镇。第二步,由乡镇政府对农户基础信息进行调查登记,分户登记表和汇总表送县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提交县级财政部门。第三步,县级财政部门将当期分户发放清册和有关电子数据传送给代发金融机构,并将资金通过国库或财政资金专户拨至财政部门在代发金融机构指定的“惠农补贴资金发放专户”。代发金融机构凭发放清册和电子数据限期将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一折(卡)通”存折,并在发放清册上加盖业务印章,返回财政部门记账、存档。乡镇财政所接到代发金融机构反馈信息后,及时告之补贴对象可凭存折和有效身份证件随时到代发金融机构领取补贴资金。至此,整个发放过程结束。
“现在好了,政府将所有发给我们的补贴全打进一张存折里,我们想什么时候用就直接到银行取,也不用担心谁补多了谁补少了。”这成为农民们的一致心声。
改革方向定下来后,还需要不断地微调细节。孟江明介绍道,针对前期执行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省财政厅于2012年分3期举办了“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兑付系统”培训,此后对相关制度又不断调研完善。
据了解,2013年,陕西省采用全省大集中模式,覆盖107个区县,657多万农户,实现了生产型和生活型补贴的“一卡通”发放。同时,开发建成了补贴发放公网查询系统,通过公共信息网站向社会公布,实现了补贴资金管理的公开透明,方便群众及时查询和监督资金发放情况,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及时准确。
城乡居民补贴资金大整合
既然对农民的补贴可以整合到一张卡上,同样的道理,对城市居民不也可以采用这种兑付方式吗?在惠农补贴“一卡通”兑付方式改革取得可喜成效后,陕西省又致力于构建一条快捷、便利、安全、及时的惠民补贴资金发放“阳光通道”。
今年4月底,《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惠民补贴资金“一卡(折)通”兑付方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出炉,其中规定,凡财政预算安排,直接支付给城乡居民个人的、以现金形式发放的所有生产类、生活类、保障类、补偿类资金,原则上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范围(不包括纳入社会保障卡发放的项目)。
“主要是依托‘一卡通’兑付系统,在目前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的基础上,将各级政府安排的、各部门分散管理的、以各种形式发放给城乡居民的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兑付系统发放。”孟江明表示。
记者了解到,惠民补贴“一卡通”实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实施方案鼓励试点地市铜川、渭南认真总结,不断完善,为全省改革积累经验;其他各设区市则要至少选择2个以上县(区)开展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市可增加试点县,也可以整市推进。
按照陕西省财政厅对系统的设计,惠民补贴政策更加亲民,将在村级(社区)固定场所,采取公示栏或公示墙的形式,设立“惠民补贴发放公示栏”,告知每项补贴资金发放的政策、对象、标准、金额、时间等信息,便于群众领取补贴资金和开展监督。同时鼓励代发金融机构建立并逐步规范覆盖城乡的“便民取款点”,便于群众取款和查询。
为了确保补贴资金发放的及时和准确,陕西省各级财政部门将抽调相关科(股)室人员,成立“一卡通”发放办公室,负责“一卡通”改革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补贴资金的筹集、兑付和协调工作,以及对业务部门提供的补贴数据资料进行复核,并实现县乡联网与部门联网,对惠民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