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哑嗓音,连珠炮式的语速,一说话就会瞪大的眼睛,这是我对中国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的第一印象。
这位中科大核物理专业毕业的理工男,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典型的技术型人格”,这是他的核心团队成员对他的一致评价。但是,他却又有着不同于一般理工男的激情澎湃,每次讲到兴奋处,都会情不自禁地脱衣服,最高纪录是连脱了三件。但是, 即使他如此充满激情到处宣讲他的物联网理念,初次听到的人都会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个超级大忽悠吗?怎么总感觉他像“职业传销人员”?
我们第一次的会面就是在这样的质疑中开始的,他口若悬河地讲着物联网概念,并宣称只有他讲的才是正确的,其他社会上充斥的物联网概念都是错误的,《对话》需要溯本清源。然而,实话说,他讲的内容太技术,太专业,没有技术背景的人很难听懂。当时,我只记住了一条:物联网具有社会性,而且拥有“自思维”的能力。所以,一个相当前沿的新技术+一个无比技术的科学家,这样的对话实属不易。那一次,他在《对话》现场声称,自己将成为物联网界的微软,因为他要打造物联网界的“操作系统”。这貌似又是一个巨大的忽悠?
时隔四年,我再次见到他,还是那副沙哑嗓,语速仍旧快得让人喘不过气,说话时还是习惯瞪大眼睛,但是不同的是,他不再只是科学家,而是多了另外一个身份,企业家。据说,这是四年前的《对话》迫使他思考后做出的决定,从中科院辞职,下海创业,因为说得再多,也不如自己实实在在地干出来。
所以,这一次,他一见到我,就得意地亮出了自己的“成绩单”,创业三年,创造了200亿以上的产值,拥有60多家子公司,净资产是50多个亿。这一切,得益于他创造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的全资购买子公司,进行物联网化改造后,最高溢价达到10倍后再转手卖掉,再到后来的“空手套白狼”,以技术入股,迅速拥有几十家子公司。他选择公司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公司必须没有技术,第二个是存活时间要在十年以上,原因很简单,一个没有技术都能存活这么久的公司必然拥有很强的实力,加上物联网化改造,确实能实现“麻雀变凤凰”。
而且,他每一个行业只选择一家公司合作,所以这些公司迅速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所以有些企业竟然后来又主动来送股份。这一次《对话》,他不再推崇微软,而是说如果当年比尔·盖茨不是单纯卖操作系统,而是像他一样,用技术换股份,现在肯定更牛。听到这,我想每个人都和我一样,都会惊呼一声,他忽悠人的功力又升级了,而且他确实是一位天才商人。科学家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而且还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他招来的质疑比之前更大,有人说他是骗子,有人说他侵吞资源,有人说他是资本玩家,但他却说听到这些质疑一点不郁闷,反而很开心,还把自己和马云做了比较,说马云也是骗子。不知马云听了会怎么想。。。
除了独创的商业模式,他还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物联网金融,并声称物联网金融可以秒杀现在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因为只有物联网金融才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产能过剩、钢贸事件等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一剂灵丹妙药,包治百病。比如过去企业要申请银行贷款,银行需要考察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者的素质,团队情况,用户情况,生产状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必须要有抵押物,才能最终获得贷款。
但安装了物联网的感知卡以后,物联网相当于镖局,进行实时监管,可以实现全过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包括原料从形态出现到仓库管理、市场销售、加工出成品,都能够监管,这样过去的主观信用变成了客观信用,动产具备了不动产的属性,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实现了统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现了真正结合,银行可以安心发放贷款了。目前刘海涛正在携手平安银行让这一概念尽快落地。
这是一个概念满天飞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每一个都说要颠覆,要改变,那么一直在云端的物联网技术,未来真的如他所说这般无所不能吗?
有时候觉得,刘海涛很孤独,因为他的思维确实和常人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每一次见面沟通,都极为挑战我的思维能力。而且,这样一个人想必也很难拥有观众缘吧。但是,正如我一直在说的,他忽悠人的水平也确实是高,以至于不断有牛人加入到他的团队,竟然还有人放弃300万年薪,只拿50万年薪追随他。我在想,这到底是物联网的魅力,还是刘海涛的个人魅力?
刘海涛拥有着“传教士”般的执着在宣扬着他的“物联网圣经”,目前他的信徒已经有6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扩大,很难想象,他未来会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但欣喜的是四年前还停留在概念上的物联网开始了大规模的产业化,《对话》有幸再一次成为了见证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