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科技圈的刷屏主力可以说,就是这个从美国引进的CES展,附带进口了很多的演讲报告,当然那价格也不低。与一月份美国本土的CES展相比,此次国产化到上海的展会,不论水准还是影响力,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国产与原产的区别,最贴切的莫过于:“一场是T台秀,一场是地摊秀”。
上海CES展的三大价值
尽管本届上海CES展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个后面再探讨。但就CES展首次走出美国,走入中国这件事情来看,其正向价值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智能穿戴正在走向物联网舞台的中心。从展会的官方项目分类来看,本次CES Asia展以互联互通、创新和物联网为主题,展出内容主要包括3D打印、汽车电子设备、在线平台、机器人设备、智能家居、健身和运动、可穿戴装备等14个产品与技术类别。从人体智能穿戴、家居智能穿戴、汽车智能穿戴、医疗智能穿戴到可穿戴设备的系统平台等一应俱全,却更多的是一场智能穿戴的独角戏。
当前大部分业内人士对于智能穿戴的理解,几乎都停留在狭义的人体可穿戴设备这个层面上。但是在物联网时代,我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智能穿戴将是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关键载体。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可穿戴设备其实就是传感器穿戴,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清晰的理解,可穿戴设备并不是单一的局限于人体。或者说人体可穿戴设备在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大,工业可穿戴、家居可穿戴、汽车可穿戴、环境可穿戴等智能穿戴产业的市场潜力都非常广阔。
二是,中国的智能穿戴力量正在崛起。根据CES上海展所公布的官方数字来看,CES Asia吸引了200多家参展商。其中,55%的参展商来自中国,18%来自亚洲其他国家,27%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对照这一月份美国本土的CES展,我们从人体智能穿戴产品方面来看,不论是今年的美国CES展,还是这次的上海CES展,中国的参展企业都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席位。
这其中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的消费电子市场领域,不论是需求、技术、制造都在快速成长。尤其是这次的上海CES展,让我们看到非常明显的两点: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近几年电子消费市场的快速活跃,导致整个中国的电子消费市场需求被激活、放大;另外一方面是大量的资本、企业、人才涌入电子消费产品市场这个领域,带动与加速了产品、技术、市场的发展。
而亚洲的CES展之所以选择中国,与上述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从过去的低附价值制造向高附价值产业转移逐渐被国际所关注。
三是,加速普及大众对于智能穿戴的认知。当前智能穿戴在中国面临的市场困境,其中最核心的无非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产业链技术的要素;另外一方面则是大众的认知模糊。可以说,跳出科技圈,今天大部分的中国人对于智能穿戴产业与产品的认知还是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阶段,甚至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人群并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CES展进入中国,并伴随着媒介的传播,将会加速大众对于智能穿戴产业的认知。尤其是最后一天,也就是27日的开放日,对于加速普及大众对于智能穿戴的认知,以及整个消费市场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届CES展的三大问题
正如同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一样,上海CES展可谓是一股新生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媒体、业内外人士也对本届CES展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探讨。
先来看看官方的说法和数据:
Gary Shapiro(CES总裁)说:“亚洲第一届CES展会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CES在1967年举办的首届消费电子展。”
GFK预测:GFK中国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规模为2680亿美元,而2015年预计为2810亿美元,增速为5%,整体已超过美国市场。
关于本届CES,我就CES总裁Gary Shapiro的话与GFK的预测,与大家探讨如下:
一是,一个物联网时代的冷幽默。对于消费电子产业,中国在这个产业技术上确实是缺失了点核心的传感器、芯片之类的技术,但是我们终端应用产品的技术、制造并不落后于美国。48年前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不受重视,其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电子产业技术刚刚起步不久;二是电子产品的终端应用领域较少;三是整个社会还处于动荡期。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红卫兵”主导的闹革命阶段。美国社会也差不多,在搞底特律种族骚乱运动和越战。
1967年的电视机 2015年的电视机
扯历史扯远了,还是回来谈科技。我们看上面的图,1967年的电视机是怎么样的?2015年的电视机又是怎么样的?因此,这种跨越48年历史时空的科技比较,可以说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
二是,短期逐利行为过于明显,所有的事情都在围绕一个字,“钱”。不论是来听报告,还是来看展览,还是来参展,都需要支付不等的费用。但在我看来,至少是对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应该采取免费,甚至通过一些活动与奖励措施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大众普及。
另外,如果对于参展企业收取过高的参展费用,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这次大家去看的时候,差不多看到的那些创业企业都是摆地摊式的小豆腐块摊位。其实并不是这些参展企业不想搞的高大上点,关键原因是这些创业公司支付不起高额租金。
本身智能穿戴终端应用产品这个产业是依托于大量的创业公司与创客而获得发展的,而此时过高的租金成本与布展费用,必然会制约这些企业的参展步伐。即便是挤出点钱参加,也只能无奈的在展馆中“摆地摊”。
其实,中国企业参加展会无非四种情况:1、是企业通过展会获得了业务;2、是企业通过展会提升了知名度;3、是企业通过展会进行同行PK;4、获得投资人的关注。除了这四点之外的展会,基本都很难获得有效的价值。那么,当这次CES展的参展企业没能有效地获得他们的期望价值之后,必然会对展会失去信心。
三是,一场缺乏“亚洲”的中国秀。看组数据,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本次CES亚洲消费电子展吸引了200多家参展商,55%的参展商来自中国,18%来自亚洲其他国家,27%来自世界其他国家。
而但凡去过现场的朋友,都不难发现:这场在上海号称亚洲消费电子展的CES,尽管中国的参展企业超过了一半以上,其中几乎可以说是所有的中国实力企业集体缺席,日韩的实力企业也集体缺席,欧美的也是如此。可以说,这更像是一场冠以“亚洲”舞台,却只有中国独居其中的地摊秀。
那么对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CES总裁Gary Shapiro表示,“首届CES Asia展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规模远远超过第一届美国本土的CES展会,其中成功的一个最大原因,莫过于CES与诸如奥迪、英特尔、福特、奔驰等大公司的深度合作。”
按中国人说法,这几家大牌企业参展,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看在面子的份上硬着头皮来的。而但凡那些能婉拒的实力企业都婉拒了 ,或许这些婉拒的企业对于上海CES展的行为与招商政策并不认同。
亚洲CES展的两点建议
在我看来,亚洲CES展要想在中国走的长远,就需要摆脱当前这种参展企业摆地摊的局面,要从服务与附加价值层面入手,具体着力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引导参展企业提升展位品味。对于CES展的主办方而言,在培育一个新市场项目时,很有必要以微利,或是补贴费用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合作,先将展会培育起来。一旦参展企业的租金成本下降了,那么企业就会有更多的费用投入到展位的布置上来,或是扩大展位场地,或是提升展位布展品味,这对于提升CES展的整体品味、档次是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或者可以考虑下以免费的方式找点托。通常而言大牌企业的参展规模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展会的档次与规模,而对于这些大牌企业而言,他们参展动因,一方面当然是比较谦虚的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另外更重要的方面是为了来秀,不论是向同行秀实力,还是向大众秀具有逼格的产品,总之他们内心渴望秀。
而他们的这种秀,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众的热情与兴趣度,包括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因此我认为完全有必要放下自己在美国的身段,以免费,或者是补贴的方式邀请大牌企业一起来捧场。
二是引入全产业链企业。除了扩大终端应用产品的展示之外,还需要围绕物联网的全产业链技术,通过引入芯片、传感器、电池、屏幕、系统、设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家,来搭建一个技术交流、交易的平台。一方面让普通用户来参加时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科技产品;另外一方面吸引更多产业链环节的人员,或者前来参展的企业能够通过CES展的平台,寻找到自己的产业链合作伙伴,这样就能激发企业的参展热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打通全产业链之后,还要打通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携手海外或者本土的创投基金;另外一方面可以携手国内外一些机构,连接创业项目,实现项目对接。
迈出了第一步之后的亚洲电子消费展,未来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期待。对于广大的创业者们来说,产品还是要凹的,梦想还是要有的;报告也是要听的,鸡汤也是要喝的,但关键还是得看自己的身板是否适合。
作者简介:陈根,智能穿戴产业专家、智能家居产业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著有《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智能穿戴改变世界:下一轮商业浪潮》,以及《包装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等设计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