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互联网+农业是概念还是出路
作者:物联网世界采编
时间:2015-06-29 09:28:05
拥抱互联网是农业未来出路,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最大。有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农业通过互联网会实现升级重组,整个农资市场将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社区化转型。

  “互联网+”

  促进休闲农业升级

  杨 骁

  休闲农业是伴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面对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度假养生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而发展起来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中的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信息宣传渠道单一、传递不畅,产品同质同构、恶性竞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欺客宰客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制造、医疗、交通、教育等产业领域与互联网不断融合,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改造升级。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休闲农业应顺应产业发展形势,从市场角度,在“链接”、“互动”、“重构”三个维度下予以推动,实现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提档升级。

  “链接”促进宣传渠道拓展,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互联网的本质是提供丰富的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大多仍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上,特别是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需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平台。比如,2014年北京市农委与百度合作,将全市335个民俗村、914个休闲园区、4077个民俗户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消费者可通过百度地图方便快捷地找到产品信息。

  “互动”促进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提升产品透明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用户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在创造信息,从网络论坛到社交平台,再到承载着自媒体的各种APP,用户评论信息促成了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在互动中,催生出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在平台内对消费体验作出评价,碎片化的评价信息构成了产品的信用评价,让未来消费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进而作出购买决策。休闲农业是一个聚集众多经营者的市场,以北京为例,2014年有观光休闲农业园1301个,经营民俗旅游的接待户15785户,面对庞大的经营者群,消费者仅凭传统传播手段,很难获取产品信息,优质产品无法得到高回报。因此,需为休闲农业订制互联网平台,开放用户评价窗口,收集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使得消费者在体验产品前,可以获取对称的产品信息,进而评估并甄别产品,作出购买决策。

  “重构”促进消费者需求满足,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已开始成为主流方式,消费者的认可度直接决定了产品价值的变现。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明确,产品的定位更加精确,充分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爱好、使用习惯等方面打造个性化、多样化产品。休闲农业产品恰好符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由于每个经营主体接待人数有限,依托的自然资源不同,所经营的不是大型旅游景点的“小品种、大批量”产品,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比如大兴区青云店镇,实现民俗旅游接待户“一户一品”,突出了各户餐饮主题与风格。但是这些特色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就需要经营者能够了解消费者的诉求,依托诉求创造更高的产品价值。因此,在互联网平台上,休闲农业不但要实现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而且要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通过消费者诉求,重构休闲农业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作者为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新农村建设协调联络处工作人员)

  拥抱互联网是农业未来出路

  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最大。有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农业通过互联网会实现升级重组,整个农资市场将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社区化转型。

  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各种互联网终端设备为农业种植户提供从种到收、科学施肥、精准施药、农产品销售、信贷保险等全链条服务,建设农户互动社区,才是农业未来的出路。 热心读者 易彦

  且慢为

  “互联网+农业”叫好

  林春浩

  今年3月,自从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场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改造农业的大潮。如今,以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正在兴起,“互联网+农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据有关机构的测算,中国农业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农资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万亿元。各界普遍看好“互联网+农业”这一新兴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诸多行业的商业模式,数以万计的传统店面,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拥抱互联网才有生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了。那些生产服装、手机、电子、空调、化妆品等产品的传统行业企业,早已纷纷开辟网上销售展示平台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又传出房地产业纷纷拥抱互联网的消息。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业竞争和开辟新市场的一大赚钱利器。如今,“互联网+农业”正是顺应商业时代大势,抢食万亿级别的超级大市场,不可谓不明智。

  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农业”理论上看起来很美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拓者们需要走的路仍然极为遥远。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只有通过大面积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互联网+农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土地的整体流转速度仍然偏慢,更多的地方仍处于探索阶段。绝大部分的土地仍然处于小规模种植状态,这正是“互联网+农业”介入农村的第一道难关。试想,当前留守在农村种田的农民,基本都是年纪较大的,年龄以四五十岁的居多,这个群体由于时代的原因,所受的教育都极为有限,很少有人了解电子商务,更多的人甚至连打字都不会,更别提在网上填写一系列的采购订单了,而“互联网+农业”的交易对象当然必须得先拥有互联网基本技能才行。因此,“互联网+农业”公司首先必须破解这个难题,才有机会享受到万亿级的农资市场利润。

  第二,“互联网+农业”企业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农村市场线下渠道,将产品和服务打进农村。但是,这一般要求“互联网+农业”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充分保证渠道畅通。由于农村大部分的渠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赊欠现象,即农民赊欠零售商,零售商赊欠批发商,批发商赊欠上级经销商,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有些欠款就可能逾期不还甚至成为坏账。“互联网+农业”企业一旦想通过法律手段追讨,则可能出现维权成本远高于最终所得欠款的尴尬处境。因此,“互联网+农业”企业必须在设计渠道战略时,先设法破解农村“无赊不成店”的思维习惯,或者破解追债难的问题。

  第三,农村普遍以熟人关系生活圈为主,“互联网+农业”一般都是通过薄利多销的跑量模式,才能从传统渠道那里分得一杯羹,直至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个电商领域长期难以破解的难题,比如假冒伪劣产品。假如农民买到了假货,那么,他们就会迅速通过口碑相传的方式互相告知,进而切断该产品的市场通路。“互联网+农业”作为经销商的一种,根本无法完全把握农资产品的质量。因此,在进入农村市场之前,最好先做好质量保证和品牌建设规划。否则,“互联网+农业”企业可能很难长期在农村市场立足。

  (作者为金钥匙网贷董事长)

  “互联网+农业”别成概念泡沫

  农业互联网很热,但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却并不那么容易看得清楚。巨大的人口红利告诉我们,农业将是我国产业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然而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是,农业一方面离互联网较远,另一方面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节点较长。

  不管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摩拳擦掌的人总是一波接一波。是借着农业的概念吹起又一波的概念泡沫,还是通过深刻改造和深度融合让农业从此与以往大不同?时代会回答。

上一篇:全球最长商业街1600个商家移动支付调查 使用率不到4成 下一篇:28日湖北高速实现ETC全国联网 车辆可“秒过”收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