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移动支付及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一年。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落地以及“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诸多政策红利加速了移动支付行业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节奏。在此背景下,1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2016年第七届中国移动支付年会”以“‘互联网+’时代的移动支付”为主题,重点关注“互联网+”驱动下的移动支付技术与模式创新带来的市场生态的变革。
移动支付融入可穿戴设备
在“互联网+”浪潮下,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层出不穷。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跑马圈地,大举拓展线下模式,支付场景日益丰富;新兴服务业空前活跃,不断推动产业跨界协同,也为中小商户搭建了便捷的支付系统。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与移动支付的结合以及HCE(基于主机的卡模拟技术)、Token(安全标记)、TEE(可信任执行环境)等创新技术的活跃,在推动支付产品和服务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如支付工具虚拟化、支付平台云端化、身份识别多样化、支付方式更人性化、便利化等,为应用场景的拓展、普及和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可穿戴产品已然成为时下和未来最受关注的设备。移动支付的融入也丰富了智能穿戴的应用场景,目前许多超市、星巴克咖啡馆、电影院都已经开始支持直接通过银联闪付卡、手环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来完成支付,这也将助推智能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
支付是商贸业务的最后环节,也是金融业务的高频入口。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局巡代晓慧表示,移动支付融入可穿戴设备与社交、即时通信、电商、应用商店等应用服务深度融合,打通了银行、运营商、用户、商户的环节,并形成了闭合的生态圈。
年会展台上,记者看到上海易码信息科技的一系列可穿戴设备,除了传统的智能手表、手环外,还有耳机、UKey安全芯片、钥匙环等,均可实现支付功能。此外,北京握奇智能科技与北京市政一卡通合作开发的手环不仅可以用于乘坐公交、地铁,还可在商铺进行消费,同时可以进行余额查询、消费记录查询、空中充值等,此外,手环还具备包括静坐、跑步、睡眠、卡路里消耗等多种健康自动监测功能。
NFC近场通信应用不断拓宽
年会上,产业链各方对NFC(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的前景一致看好。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规定了NFC技术标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的NFC移动支付已经进入标准化发展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李晓枫表示,NFC移动支付可以支持移动金融IC卡或预付支付卡,能有效地盘活和利用线下庞大的ATM网络。加之NFC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其实是“四方模式”的体系,比我国现有的银行、商户、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三方模式”多了卡组织这一角色。
从全球经验看,“四方模式”迄今为止运行得非常成功。Visa(维萨)、MasterCard (万事达)、日本JCB均是遵循“四方模式”运行,产品开发和服务均以“四方模式”为基础。
李晓枫进一步解释:“NFC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且是各方积极参与打造的新支付生态体系,其研发、制造、运营三条线路清晰,各方能达到共赢,有助于带动我国手机产品各类型制造、潜入式软件、商用密码设备、POS机、ATM终端等一系列电子产品的结构升级和发展。”
2015年,我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相继推出了NFC手机钱包应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游峰认为,NFC的阵营越来越大,厂商、运营机构、运营商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NFC,选择的技术路线有SIM卡模式以及NFCE-SWP两种模式。
去年年底,中国银联作为国内唯一的卡组织与三星电子和苹果达成合作,将率先为中国大陆地区的银联卡持卡人在三星以及苹果的移动设备提供基于安全芯片的Samsung Pay(三星支付)和Apple Pay(苹果支付)服务,这将进一步扩大NFC的支付应用。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院长徐燕军表示,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在技术上的革新使得手机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应用提供商也开发出支持智能手机的各种应用,基于NFC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方案、信息安全存储方案等产品解决方案已应运而生。随着苹果、三星在NFC领域基于TEE的拓展,NFC支付的安全性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