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行业的目前状态就是一颗亟待发展的萌芽、一只嗷嗷待哺的幼鸟,如果强势灌以成长激素,就是拔苗助长了。盲目的播撒和投喂只会助长不正之风,带来最小的盈利甚至是亏损。
当前的VR虚拟现实产业正值风口,各路资本强势涌入。目前,不少A股上市公司已在VR内容领域有所动作,掌趣科技(300315)、暴风科技(300431)等公司已进入VR游戏开发、VR主题公园建设等领域,相关概念股也是频遭爆炒。然而巨额资本的涌入,应用场景的增多,都无法掩盖核心技术缺失、山寨成风、盈利模式待解等困境。
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有关分析人士认为,虚拟现实行业正处于跨越萌芽期的关键时刻,未来行业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不过,虚拟现实在A股市场目前主要以概念为主,有些还处在试验阶段,真正突出的产品并不多,投资者仍需注意追高风险。
BAT入局VR
百度借视频进军虚拟现实内容;阿里巴巴则砸下52亿元人民币的重金投资MagicLeap;腾讯也披露了一系列TencentVR项目的进展,包括此前已开发了移动版本的VR设备和带有传感器系统交互的手机壳方案等。
业内人士认为,BAT大举进发VR领域,巨头效应开始显现,包括乐视、小米、华为、华策、迅雷等一众国内名企先后跟进,发掘自身VR细胞,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产品或服务。
在新的VR战略中,阿里没有明确涉及硬件研究的时间表,而只是表示将集中平台优势,搭建VR商业生态,完善服务标准,并投入更多市场资源,通过淘宝众筹和专业频道等加速VR设备的普及。
而影视上市公司已悄然掀起并购潮。近期,华策影视宣布1470万入股VR公司兰亭数字,持有7%股权,将共同合作VR综艺节目。没过多久再次宣布以自有资金640万元向热波科技增资,持有8.6%的股份,未来将合作多部VR影视,将共同进行VR领域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创新。
资本的疯狂追逐表明了对VR市场的认可。从全球范围看,VR市场的火热早已引爆投资潮。据悉,全球虚拟现实领域里拥有超过20万个开发人员,至少700家初创公司,包括谷歌、OPPO、暴风在内的涉足VR厂商60%以上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未来VR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三年到五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硬件设备、娱乐内容、跨界服务三大投资机会将不断显现。2016,VR产业或迎来“黄金元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亿美元。
虚拟现实市场仍存三大短板
然而,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张良卫分析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硬件渗透覆盖率的快速提升,虚拟现实产业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提升空间。但目前还存在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紊乱、缺乏统一标准等三大短板。
第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目前大多数的VR产品宣传趋于概念炒作,而技术方面仍存瓶颈。国内虚拟现实在视频分辨率刷新率以及听觉定位等诸方面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移动端的实现,亟待提升技术革新。
其次产业生态紊乱。由于过多“业余选手”入局,VR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山寨遍地、盗版成风,虚标参数、技术造假更是常有之事。“拿来主义”“捞一笔就跑”反映了很多从业者掘金VR市场时的畸形心态。
第三是缺乏统一标准。由于VR硬件和软件的团队分离,要达成性能和效果之间的平衡很难。而单就硬件来说,厂商之间会涉及许多不同领域,推动标准化,需要一些大厂的主动支持与参与。VR要达到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领域同样成熟、清晰的产业标准,还需相当深度的积累。
在内容方面制作方面,VR影视制作产业自身也仍面临投入成本高、专业设备有限、情节 设置复杂等瓶颈。张良卫认为,相对于VR硬件的一次性收费,以VR内容服务为核心的盈利模式更具想象空间。
抢占产业链制高点成关键
VR产业正值风口,市场面临大洗牌,创业方向和市场定位尤为重要。市场人士表示,作为新兴的“舶来品”技术,VR需要面对的是更成熟的产业生态,而不仅仅是一时的概念虚炒。国内虚拟现实企业,必须要直面平台和盈利这两道难关。
相比于国际巨头凭借硬件头显优势已经占领的PC端VR,“人手级”的移动端VR应成为国内中小创业者的发力方向。而作为消费升级时代的娱乐产品,VR主打多数与高端娱乐需求相关,应优先考虑产品品质和用户沉浸感,而不应盲目追求产品价格或是产品性价比。
即便解决了创业方向和市场定位,仍需面对平台和盈利这两道难关。VR创业者想要在技术公司、视频公司和手机厂商挑起的平台争夺战中获得一线生机,选择垂直领域,采取产业链上下环抱团取暖的方式或是出路。
目前,虚拟现实产业还存在政策监管风险。业内人士分析,虚拟现实及虚拟现实影视产业尚未大规模成型,行业监管有限,不排除会有一些侵犯著作版权及与国家总体法规或舆论导向相悖的内容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