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条关于 Uber 即将上线“刷脸登录”功能的消息在朋友圈火了一把。
这种基于面部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多应用于对风控要求很高的金融行业和支付行为。还有,像电影《碟中谍》中描述过的,在摩天大厦顶层的高级官员办公室前,一般会设立几道关卡,其中也有“刷脸解锁”这一场景的应用。
将如此高大上的技术用在检验司机信息真实性上,这是 Uber 为了保障乘客安全放出的一个大招。
反观 Uber 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曾经的“学徒”滴滴,虽然频频爆出司机丑闻,却并没有让大家看到它在“安全出行”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近的一条消息是,滴滴准备为平台招募10万职业车主。乍一看,好像这能为社会提供不少就业机会,然而仔细推敲,这哪里是什么机会,这明明是一个线上版的出租车公司嘛。
也许用不了多久,那些所谓的职业车主便会沦为“每天工作N小时还不挣钱”的滴滴出租车司机。滴滴说这些职业车主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可是,你见过多少服务令人满意的出租车司机?
回过头来看滴滴和 Uber,一家是打着分享经济旗号的出租车公司,一家是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来改善用户体验的硅谷科技公司,他们在本质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这家硅谷科技公司,似乎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注定要走这条永无终点的探索之路。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Uber 诞生的故事:那是6 年前的一个雪夜,正在巴黎度假的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站在寒风刺骨的街头,他想打车,可是死活没有司机搭理自己。机智如他,“那就造一个方便打车的软件吧。”卡兰尼克想。
回美国后,他找了几个朋友说干就干,于是,2009 年 3 月份,UberCab 诞生了。(那会儿,滴滴创始人程维还在阿里服役)
最开始,Uber 只是作为一种预约车辆的途径而存在,还没有用户注册机制。2010 年 4 月份,惠兰加入了 Uber ,成为 Uber 首位工程师。他构建了一个用信用卡生成用户账号的注册流程,有了这套流程,Uber 才能作为一款成型的产品正式发布。这套流程也决定了 Uber 的支付方式——无需任何操作,系统自动从信用卡扣款。这为后来的一键打车功能提供了支付层面的基础。
四年之后,Uber 进军中国时,很多人都被这种自动支付的方式惊喜到了,程维也不例外。
不过,对于打车软件来说,决定用户体验的,主要是调度算法。如果将乘客叫车、司机接单这些行为比作市场经济体制,那调度算法就是这种体制下的一只有形的大手。这只手如果操作得当,就能带给用户完美的出行体验,否则,用户和 App 之间的小船,很容易说翻就翻。
专注于以精准的调度算法提升用户体验,再用优秀的用户体验黏住用户,而不是一味靠补贴。这是 Uber 和同类竞品之间的本质区别。
当然,在产品推广的初期,以补贴的方式占领市场无可厚非,尤其在中国市场,当所有人都在玩补贴,你不 all in 就只能等死。可是那 all in 之后呢?
这里,我还是想拿 Uber 和滴滴这哥俩来做对比。
all in 之后,滴滴开始招募职业车主,想用融资租赁的方式捆绑司机。而 Uber 却做了款 API 接口工具——Ride Request Widget(优步叫车插件),并在3月30日的一场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
显然,滴滴背离了共享经济的产品初心。
共享的意义是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来提高生活效率。而每招募一位职业车主,就意味着要往市场多投放一辆新车,且不说可能带来的交通拥堵,光是盘活存量资源就已经成为一句空话。
相比之下,Uber 的“叫车插件”是一石三鸟。有了这个工具,程序猿只需花几分钟就能让自己的 App 接入 Uber,这样,Uber 作为单独的 App,其边界已被无限放大。所以,通过“叫车插件”,Uber 能指数级扩大自己的线上叫车渠道,能为空闲时间多的车主带来更多赚钱机会,在不增加城市交通负担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活效率。
Uber 所走的每一步,都基于明确的价值观。
卡兰尼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要确保Uber是在为一个城市所服务,是为百姓所服务。如果你给城市带来价值,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好处,那么原有的陈旧规则就可能会变成新的规则。”
因为 Uber 是在这样的理念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它的根扎得很深。而中国市场中的打车软件,是靠着补贴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根基其实很不稳固。你想,那些占到便宜的司机,仅仅因为补贴减少就制造大规模罢工,倘若有天取消了补贴,那他们还活不活了。
卡兰尼克还表示,Uber 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可观的盈利。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Uber 一方面会减少补贴,另一方面,又会对市场进行不断的投资。对于中国市场,他相信最后肯定可以盈利。
再说回硅谷。
我们熟悉的硅谷科技公司,像 Google、Fackbook、Apple、Linkedin、Airbnb等,他们成功的基础,是一群忠于技术、崇拜创新的创意精英。以技术驱动创新,才能带来指数级的用户增长。
所以,当大家变着法子来减少市场补贴的时候,Uber 已经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技术了。3月30日那场发布会上,Uber 首席产品官杰夫·霍顿透露了这一消息。霍顿表示,Uber已有团队正在研究无人驾驶,并会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合作。他认为,“未来的驾车趋势肯定是电脑化、机械化、自动化。无人驾驶将比司机驾驶更安全。”
霍顿说,“如果 Uber 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超出我们能力所及,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优先解决研发,最后再来看怎样解决资金的问题。Uber 永远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这是深植于公司文化中的,这种专注于用户的体验会让产品变得越来越好,最后用户就会说我还是一直用 Uber 吧,因为换别的 App 就不好用了。”
这就是Uber 一直在践行的。推出“人脸识别上岗”功能,也是希望给每一位使用 Uber 出行的乘客多一分安全,提升用户体验。
以上——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用户为中心——都是硅谷精神的绝佳体现。
Google 曾说,“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都将纷至沓来。”你要相信,这是这个时代最赚钱的真理。
所以,当很多企业忘记初心的时候,Uber 一边用“刷脸”来证明什么叫硅谷精神,一边慢慢把钱给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