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末八十年来,出现在印刷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印刷、CTP出印版、ERP管理软件、电商、RFID(智能化标签)、膜内标签、AR(现实增强技术)、VR(虚拟增强技术)、3D打印、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一波接着一波,应接不暇,物联网无疑是近段时间受到业内关注的又一亮点。毫无疑问,技术领先是企业占有市场的重要法宝,但无数案例告诉我们,欲速不达,踩准步点、量力而行才是成功的基础,否则,挺有可能由引领技术进步的先锋成为壮烈献身的先烈,前车之鉴当引为戒。
什么是物联网?
希冀布局物联网,当然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物联网。百度对该词条的解释是:“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上述文字至少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以下数点:
其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实现物物相连。
其二、将物联网称之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其创造的效率与效益不可低估。
其三、“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那处于起步阶段的印刷物联网应该选择怎样走,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值得我们去尝试与思考。
印刷需要物联网来促进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印刷业发展得很快,从当初的出书周期长、“北书南印”一跃成为世界印刷第二大国,产能显现过剩,与不少行业一样,“去产能”成了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有个明显特点,那就是紧跟国际市场发展步伐,十分注重技术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铅(印)”转“胶(印)”阶段、数字印刷的起步阶段是这样,跨入新世纪后在ERP管理软件的应用、印刷+互联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环节上同样如此。为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印刷企业普及应用物联网也必定如此,由点到面,由实力强大的领军型企业逐渐地扩展到中小企业。
作出如上判断,是基于市场的客观需求与企业满足上述需求的主观可能这两方面:
从市场的客观需求看:伴随着个性化定制的日渐增多,印刷订单正由历史上的一统化、大印量渐进地转为小印数、碎片式,面对巨量的个性化订单,依靠网络来组织生产与安排流通成为必需。
最先感知这种状况的当属数字印刷企业,一家较早应用电商渠道承接业务的老总体会颇深:在碎片式订单处于有限数量时,企业还能凭借管理者的大脑并运用电脑辅助有序地控制生产进程与组织物流发货,一当个性化订单突破到一定的量,无论是物料配发还是生产环节间的衔接、最终产品的客户送达都难以只凭记忆来完成,条形码识别成为组织生产的必需手段,这可以称之为物联网的初级阶段,差别仅在于管辖的产品链长度。
从企业满足上述需求的主观能力看:如果说在ERP管理刚推行时,生产工人对电脑指挥生产、控制进度还持排斥态度,感到受制于电脑,但时至今日,无论是软件开发能力或是员工接受程度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延伸此一系统,进一步强大这一系统的能力,由电脑负责起从订单承接到物流派发的全过程应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
既然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既然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减少过程中的差错、降低管理费用、提升全流程效率,那企业又何乐不为?又何必不在ERP的基础之上、以产品作为主角、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来管理企业?
有财力的企业应该敢当排头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物联网在印刷企业的应用同样需要有大企业来引领,因为他们有能力承担起这块前期开发成本,有能力承担可能发生的开发风险。
物联网究竟应该涵盖哪些范畴?物联网怎样“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物联网能否帮助企业实现印刷耗材的零库存?完成的产品如何确保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客户手中,既可以减少仓储面积又可以尽快回笼资金?伴随着机器人上岗的逐步增加,智能化的生产软件能通过物联网的有效调度组织起生产?所有这一切都应该是物联网开发过程中加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在没有成熟经验的状态下,先吃螃蟹的对象无疑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也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就需要有胆略的领导与能够承担起风险的先行者。
2016年成功登陆新三板的浙江茉织华印刷公司在建设新厂的过程中按照物联网要求在库存管理上迈出了第一步,庞大的仓库从底层贯通至四层厂房,货架高耸但井井有条,无人驾驶的升降机按照条码指令穿梭于库位,或取出材料送至生产车间,或堆放已经装箱完成的产品等待物流发运,让人叹为观止。整个仓库虽则寥寥数人,但一切尽在掌握中,较之人工管理更为清晰。假以时日,联网单元的不断增多,该网络所涉及的领域能够越来越趋完善,效能的体现也就更为清晰。
事实上,进入2016年后,通过上市公司公告,我们看到印刷圈中已经上市的美盈森、劲嘉、合兴包装、奥瑞金、新通联等公司都已着手布局物联网,这么多上市公司的涌入,除了他们具有资金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物联网确实已经成为智能化时代互联网延伸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希望这些行业的先行者能够为后人提供经验,通过实践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物联网应用之路。
物联网需要大数据分析支撑
物联网除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积累起来的数据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资源,用好大数据,做好相关分析,可以让原本呆板的数字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帮助我们提升管理水准。
具体来说:做好对使用材料的数据分析,可以从中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对生产过程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工艺改进的可能,节约成本的空间,也可以从中看到员工工作责任心的强弱;对物流数据展开分析,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内市场的变化与拓展空间;对业务数据展开分析,可以看到不同产品的毛利率,根据产能寻求新的扩张点与舍弃掉部分低端客户;对资金回笼数据展开分析,可以了解到客户的信用与资金状况,防止坏账;……所有这一切,关键是领导要把数据当作资源,要有懂业务的对象对数据展开分析,让数据产生效益。
把两位英国教授书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翻译推荐到国内来的周涛先生,他所在团队的首席技术官认为:“大数据的作用就在于从数据角度帮助企业进行决策”,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也有专家归纳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1)体量巨大(Volume);2)类型多(Variety);3)价值密度低(Value);4)处理速度要求快(Velocity),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需要有能人、专家,需要他们凭借慧眼识货,通过对数据的筛选,从繁杂无序的数字中通过整理分析寻找到对企业有用的东西。
总之,从认知物联网到运用物联网还需要时间,需要我们去消化吸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从积累数据到利用好这些数据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体会与感悟,用好物联网数据,无疑是锦上添花。
中小企业关注物联网的发展比抢先进入来得重要
俗话道:春江水暖鸭先知,原因在于鸭子常年待于水中,自然最先感知水温的变化。大企业率先试水物联网,同样是基于他们的需求、对物联网的认知与雄厚的资本力量,让他们有可能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去开展入门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印刷企业由于囊中相对羞涩,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队伍,就应该更多地关注物联网的发展,而不是轻易试水。
有前车之覆可供借鉴:
电商在业内热闹非凡,印刷+互联网当然是方向,但从襁褓中的胎儿长大成为一个可以自立的青年,这中间的投入可想而知。龙樱网、涂书网等不少已经夭折的网站并非是他们当初选择的方向不对,而是入门的时间尚不成熟,他们还缺乏相应的能力与经济实力,以至参与了,尝试了,但终究难成气候,以至折戟沉舟,庞大的前期投资只能打水漂。这告诉我们,即便方向对头,时机未到也未必就能成功。
大型数字印刷设备在短版图书印刷领域应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近二年来新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在少数,投资动辄上千万,但至今能够盈利的企业还属凤毛麟角。短版图书的印刷使用可以按需组织生产的数字印刷设备当然正确,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预造货对资金的占有,降低出现适销不对路状况可能导致的市场风险,但鉴于相对较高的制造成本,要想在现时为企业带来利润就显困难,一哄而上,对那些指望短期内即能带来利润的企业势必是一场不小的灾难。
那在RFID的开发应用上、在3D打印上、在VR开发上、……,每项新技术的出现总有不少企业蜂拥而上,生怕落后失去市场,但结果无疑有成功者,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入场过早或力所不逮无奈选择退场。
量力而行 适度应用 渐趋规模
综上所述,笔者的建议是:物联网正处于引入期,作为领军型企业的印刷圈上市公司理所当然地应该参与试水,引领行业向前发展,并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为中小企业今后踏入物联网提供经验,减少无谓投资。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互联网的延伸发展,积蓄力量、选择时机、踩准步点、适度介入、渐趋规模。
所谓积蓄力量、选择时机是指看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后,通过招聘或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与财力在适当的时候择机介入。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盲目跟风,势必增大投资,提升风险。
所谓适度介入、渐趋规模是指中小企业在物联网应用上不必一味追求大而全,完全可以从某一个相对成熟的局部起步,而后伴随着熟练应用渐趋扩展,这样风险小而效率高。所谓“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就是强调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期待着试水企业的成功,期待着成功企业在适当的时候贡献自己的经验,为行业发展提供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