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边很多人都在讨论“物联网”,特别对于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了。但如果你真的对着他们问一句:物联网是什么?估计你会有些失望,一般的答案无非就是字面意思的注解:“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样的答案约等于“没说”。如果网上翻看一眼各种标准组织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仅仅对物联网的技术解构和功能罗列,并不能让人更多地理解物联网的内涵。
显然,要解释好“物联网”一词,会有一点复杂,因为他自身是复杂的(技术的领域、架构和标准、产业链及产业生态),外部的商业环境也是复杂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市场需求)。
IBM在全球推销着他们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其中对物联网的定义是这样的:
物联网将物理世界和互联网紧密连接从而更好地管理物理世界。物联网是信息技术(IT)和控制技术(OT)的融合,它借助数据采集技术和智能网络对物理世界进行分析预测和优化,创造新的价值。
这两句话并不长,但它确实道出了物联网存在的实际意义和所具备的本质特性(功能)。不过,我对物联网的理解,并不是源于IBM的定义,而是由另一个问题引发的。
有一天,在一个微信群内,我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智慧农业?”。一位咨询公司的小伙伴,立刻发来了3份2016年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报告。在细读这三文之后,我稍稍厘清了相关热点词之间的关联,也初步理解了物联网的内涵,并做了一张PPT。
PPT如下:
商业报告中提到,如今不少农业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他们需要进行自我突破,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结构效率”的提升。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需要“转型”。行业痛点是转型的“驱动力”,行业发展趋势是转型的方向,而转型的核心事务就是我们几乎每日在新闻中都能看到的话题:“互联网+”和“智慧农业”。
“互联网+”主要针对线上和线下的产业服务(市场销售、物流,也可理解为流通环节),着力点主要集中在生产以外的销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面;“智慧农业”主要针对线下生产环节(生产、加工),着力点就在产业核心的生产加工上。“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的结合,系统地实现整个产业模式的转型,进一步归纳来讲,这就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商业报告中,物联网被归类于“智慧农业”之下,作为一个基础(也是关键的)工具类,是实现数字化生产的基础信息工具。在工业等其它行业领域中,物联网也是这样被归类的。不过,应当看到,物联网不仅会和农业生产的主体有关,整个产业链实际上都有对它的需求:支付(POS机)、物流(二维码扫码)、运输(GPS定位)、储藏(冷藏监控)等等。当然,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是最大的需求,也是物联网最大的价值所在。
除了农业,其它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也会参照“互联网+”和“智慧**”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系统化的演进。数字化转型的特征之一即是对(物理)信息的采集、聚合、分析及预测,并实现操控及优化,而这些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撑。在新的产业生态中,物联网将是一个基础设施,就像铁轨之于高铁,公路之于汽车。欧盟在给物联网的定义中,就有“网络基础设施”的表述。
而回头再看IBM对物联网的定义,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是以物联网为始,描述了行业新的闭环的自动化生产服务体系:
首先,具有物理属性的生产信息(包括:气象监测、农情检测、浇灌设施、农业机械、加工流水线等等)通过物联网实现信息汇聚(感知的功能)。
其次,物理信息在智能(例如:气象的大数据预测)的助力下,被用于在线或离线的状态分析和趋势预测(分析和预测的功能)。
再次,分析和预测完成后会形成应对的操作指令(施肥、喷药除虫、浇灌、喂食等),通过执行器来传递给生产设备并执行生产操作(控制的功能)。
最后,还是让我们省掉以上那么多啰嗦的系统分析,让笔者给物联网一个简单的定义吧: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信息工具,是在生产、流通和应用中相关物理信息上传、下达的载体。
后记:
物联网被认为是目前各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瓶颈,笔者以为还有一个瓶颈:“人”。所谓“市场为外势,人才为内势”(内圣外王),以我之见“人才”可谓是企业、行业、乃至社会转型发展的首要瓶颈(麦肯锡认为,人的“适应性”是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要解决转型中的“人”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员工寻找转型动力。
个人(员工)在企业团队中的工作状态有7个层级:
1、不理解上级或者客户的期许;
2、理解,但是不认同;
3、理解,并且认同, 但是看不到和自己的关联和利弊;
4、理解,认同,意识到对自己的利弊,并愿意去做,但不知道怎么做;
5、理解,认同,愿意去做,知道怎么做, 但不能做到身体力行;
6、理解,认同,身体力行,并持续完善, 但不知道如何让团队成员做到;
7、理解认同,身体力行,并能辅导团队成员也做到。
以往,不少企业为提高团队效率,所采用的管理手段便是省略前3层,直接从第4层切入(这通常被称为:“执行力”):或主观臆断员工已完全认同企业的战略和管理;或要求员工没有选择必须认同企业的战略和管理。
确实需要承认:在以往,这种方式为不少企业拓展市场,获取行业竞争优势节省了不少精力和成本,有可能还是企业走向辉煌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凡事有利有弊,其缺点就是丢失了前三层状态的员工,平时更关注的是做事、做事、再做事,他们无法认识到行业环境的转变,也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创造力。
如此看来,当企业面对新技术的颠覆性、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转型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压力时,针对前三层(唤醒员工内在驱动力)的沟通引导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对企业发展有信心,对管理层充分信任(第2层);员工个体能够对事情的本质及其关联性进行追溯和反思,通过关注企业转型的战略性和个人潜力,产生内在的发展驱动力(第3层)。这样的员工才会在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第5层)、精益求精(第6层)。
企业之中,管理者大多忙于生产事务,无暇顾及下属对行业的理解和个人具体的成长路径,而HRBP(业务伙伴)对很多企业还是个陌生的名词,恐怕要想解决“人”的思想和动能问题,还需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