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一家共享雨伞企业负责人说的“大实话”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共享雨伞几乎全被私人占有的情况,该负责人却不甚在意,更表示“藏伞于民”是初衷。但一家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反而暴露出他的危险性,因为亏损总要有人买单,靠概念和噱头营造出来的繁荣假象可能伤害的是投资者和用户。
该负责人原话这样说道,“我们现在已经在上海、广州、深圳、南昌等11个城市投放了共享雨伞,每个城市几乎都出现了“一伞难觅”的现象,但这是正常的。我们的初衷就是藏伞于民,主张市民把伞带回家。”
共享雨伞的初衷本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该负责人的口中却变成了藏伞于民,一伞难觅的现象恰恰说明了共享雨伞的失败性。那么该负责人一副“死鸭子嘴硬”“打肿脸充胖子”的强行狡辩为何?或许一位业内人士的分析指出了缘由。
相比于使用过程中的半小时0.5元流水,押金才是这些共享经济企业看中的。
巨额现金流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类似于互联网思维,产品本身并不为了盈利,而附加价值才是真正的盈利点。相比于共享雨伞使用过程中的损毁、遗失和折旧成本,巨额押金即便是做理财都能令共享企业保证不亏。当然,这要建立在相当大的规模之上,在此之前,画出一幅美好蓝图吸引投资至关重要。
据运营商世界网记者了解,目前共享雨伞远没有共享单车发展初期受热捧,业内人士预计只有个位数企业获得过投资,而且止于天使轮。
共享雨伞还远未形成规模,如果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局接盘,这些共享雨伞企业的下场大概率和一些出局的共享单车企业一样,“就当做好事了”,所以共享雨伞企业不能承认失败,继续烧钱扩大影响力才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