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借助推动此新政策,中国期望能扭转乾坤、彻底摆脱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而该计划是明确聚焦于“先进制造”。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挑战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这个国家被视为全球厂商海外生产的重要目的地,几乎所有热销高科技产品都是在那里制造──从iPhone、平面显示器、太阳能光电板,到可穿戴式设备。
但近几年来,除了学界、产业顾问与市场研究机构,甚至中国政府本身,都开始对中国是否能维持其全球领先的制造竞争力产生怀疑;如美国政府智库东西中心(East-West Center)的资深院士Dieter Ernst所言:“劳动力减少、薪资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能力的瓶颈,自本世纪开始以来逐渐让中国的竞争力失色;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也是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水平已经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
根据财务管理顾问机构勤业众信(Deloitte)的《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针》(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Index),在亚太区有5个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与越南──可望在未来五年跻身制造业竞争力全球前15大国家排行榜。
Deloitte 《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针》 (来源: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 and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2016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
该机构指出,上述5个国家可能很快就会取代中国,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制造能力,以及有利的人口结构、市场和经济成长力。Ernst表示:“在数十年的飞速成长之后,中国已经透过以低人力成本生产为基础的投资导向“全球工厂”模式达到了某个水平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期的经济成长与繁荣。”
于是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借助推动此新政策,中国期望能扭转乾坤、彻底摆脱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而该计划是明确聚焦于“先进制造”。更具体地说,在工业4.0、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感测技术与资料收集等齐聚重塑制造业的此刻,中国期望能充分掌握时机。
显然这确实是摆脱世界对深圳“血汗工厂”印象的大好时机,但中国想要的“先进制造”究竟是什么模样?以这篇文章为起点,EE Times将以一系列专题报导从全球观点探索《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冲击;它将改变的不只是社会、经济与技术,其影响力也会扩及世界其他地方,而全球的设计师、工程师、管理层以及投资者,现在将会把制造业──曾因充斥廉价劳动力而被贬低──视为应该严肃看待的竞争舞台。
Deloitte旗下Deloitte Services LP的产业观点中心(Industry Insights)制造业研究部门主管Michelle Drew Rodriguez表示,制造工厂不仅重新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们还摇身变成推动创新的温床:“很多人都将制造业视为实体与数字技术汇聚之地,而且认为该领域是大趋势。”
美国在欧巴马(Obama)总统的时代曾于2011年启动“先进制造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计划;在同一年,德国则是发起“工业4.0”(Industry 4.0)行动。2016年,美国几家大公司AT&T、Cisco、General Electric (GE)、IBM与Intel共同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
工厂生产线被重新定义为世界各地之机器人、AI、IC与5G等技术领导厂商的战场;而中国当然也同样雄心勃勃,积极想成为一方之霸。西门子(Siemens)旗下数字工厂事业群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部门(Siemens PLM Software)执行总裁Chuck Grindstaff形容,最新的数字工厂大趋势,是“大量生产”(mass production)向“大量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的转型。
究竟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是以五年计划来指导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不同?对此东西中心的Ernst认为,该战略计划仍存在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新意则在于该战略的焦点是“先进制造”,显示了中国的发展策略出现大转弯。
他进一步解释,不同于先前的那些计划:“《中国制造2025》超越了科学与技术领域,试图提升中国产业供应与需求链的所有阶段,而明确的目标则是要升级中国目前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例如钢铁、重型机具工业以及纺织业)。”
此外根据Ernst的观察,《中国制造2025》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优先目标,包括积极推动企业层级的产业创新能力(聚焦研发与专利)、对质量的改善以及加速生产力成长、推广产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还有锁定降低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的“绿色制造”。
如同以往中国政府推动的典型“由上而下”的经济政策,《中国制造2025》是雄心勃勃的计划;在该计划之下,中国期望能站稳全球领导地位,在一系列指针性的高科技与制造产业都能大部分自给自足。
图解《中国制造2025》(来源:《中国制造2025》官网)
中国的锁定的十大关键产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包括半导体与网络)、机器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设备与高科技船只、铁路设备、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目标是解决中国各大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并期望能将中国制造车辆推向国际市场)、电源设备(包括以节能为目的之智慧电网与智慧城市技术)、新材料(目标是实际的研发创新成果)、医疗与制药设备,以及农业机械。
但虽然《中国制造2025》网子撒得很大,中国为以上那些产业领域提供的“剧本”感觉很眼熟──标准的政策工具包括对私募投资基金的倚重、聚焦于制造业、协助收购海外竞争对手以及广泛的研发资金补贴等等;全球半导体产业界的资深高层们应该以前就看过类似的剧目,要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程序与预测其实际成果,可以从观察目前中国在扶植本土芯片产业上的成果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