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的云栖大会已经落幕,但阿里云的市场战略布局仍然备受市场关注。10月11日-14日,《财经》新媒体记者在云栖大会上了解到,阿里计划3年内投千亿建造科研机构“达摩院”,而阿里云将会承担起该机构研发成果的商业路径出口职能。与此同时,阿里云还将会加快物联网(IoT)市场的布局,争夺这片万亿规模的新兴市场。
此外,阿里云正在通过全链路的服务能力和多产业互相耦合能力,以及不断降低的价格,构建起新的商业壁垒,并以云计算、IoT(物联网)以及ET大脑组成的新的技术“身躯”,实现从公共云计算同时向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快速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阿里云全线降价等一系列布局,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将会加快云服务市场的扩容速度,但另一方面,云服务市场竞争的门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行业洗牌或将加剧,而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传统云服务巨头也将会深受影响。甚至当前以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为首的“3A”市场格局也将由此打破,进而形成“两极争霸”的新局面。
阿里云成“达摩院”商业出口
不用埋单随吃随走的智慧餐厅、会点外卖的智能音箱、挥挥手就能实现试衣的穿衣镜??在今年云栖大会上,有趣又实用的“黑科技”俯拾皆是,而这背后的核心,凝聚着大量底层技术不断地突破与转化的力量。
“我不懂技术,但正因为不懂,所以我比谁都支持技术。”这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今年大会演讲时的一句话。其中“不懂技术”或是自谦之语,但“支持技术”却有着实实在在地行动。
今年3月,马云在公司首届技术大会上动员全球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新技术战略”,并启动了一项代号为“NASA”的计划,旨在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而为了进一步加快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10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了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科研组织“达摩院”,计划未来3年内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1000亿人民币,吸引全球一流的人才参与新技术的研究。
在阿里公开的信息中,“达摩院”不同于贝尔实验室、微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其将以问题为驱动,阿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将是研究院的研究课题,从而避免其只发论文,而缺乏实际应用的尴尬。马云还表示,“达摩院”仅会为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和效益而研究。
随着研究院的成立,阿里内部的产学研结构同时被重塑,正在形成一个平衡了短期与长期、投入与商业之间矛盾的全新产学研体系。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在新的内部分工中,“达摩院”的研发将主要关注在未来5-10年内的长期技术积累,并更多专注于基础层面;而以满足客户现在与未来两到三年需求为主要出发点的阿里云,将会更多关注在中期技术的突破。
此外,阿里云还将会承担起“达摩院”研发成果的商业路径出口职能,帮助其成果快速向市场转化,从而解决在以往产学研体系中,短期与长期、投入与商业之间的矛盾。
发力物联网争夺万亿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云首次将其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推向台前,同时还透露了公司近日完成的内部结构调整结果:将近一年多来全力打造的IoT业务比作“神经网络”,与提供计算能力的“心脏”飞天平台和承担“大脑”工作的ET大脑放在了同样的高度。
阿里云选择此时发力IoT,无疑是受到了来自不断壮大的物联网市场规模,以及其背后潜藏的海量数据(42.88 -1.90%,诊股)资源所吸引。
根据咨询机构Gartner预计, 今年全球物联网的设备连接数将会达到84亿台,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突破到208亿,届时物联网将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还会有海量的用户数据资源。
胡晓明认为,物联网正在驱动人类社会真正进入数据时代,而数据则会成为其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此外,数据的处理、存储、计算、沉淀也需要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三者结合,而这三者将会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未来三十年创新的科技力量。所以,“除了云计算等领域外,阿里云还在重视IoT的发展。”
李津表示,内部最新的结构调整是一个成熟思考后的结果,调整后,阿里云的整个产业链结构将会变得更加完整。
不过阿里云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指出,物联网发展虽然非常迅速,但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在他看来,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存在方案研发难、服务整合难、成果复制难、安全问题突出等四大难题亟待解决,而这将是阿里云发力物联网产业的出发点。
库伟还表示,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阿里云的定位并非是要做到全部环节的佼佼者,而是只做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搭建者,并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主要从事平台、市场和标准三个方向的工作。
众所周知,平台是阿里一贯擅长的打法。在这方面,阿里云将搭建覆盖全行业的云端一体化使能平台,整合各项能力,包括此次发布的Link物联网平台、AliOS Things操作系统等,并开放阿里系生态圈的能力,如支付、地图、金融、物流等。
市场方面,搭建全覆盖、多样化的市场,同时满足硬件、软件,以及覆盖各个场景的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需求,实现交易、采购、认证、支付、评价等环节一体化的流程。
标准方面,阿里云会和合作伙伴成立了ICA物联网合作伙伴联盟,共建一套开放的全球物联网标准。
具体到投入领域,智能生活、智能城市以及智能制造将是阿里云发力的重点。同时阿里云方面还表示,在未来五年中,计划“服务100万开发者、沉淀100万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链接100亿物联网设备,撬动全球物联网产业实现万亿市场规模”。
构建商业壁垒挑战“3A格局”
除了加速布局基础研究和IoT领域,《财经》新媒体记者还在现场注意到,阿里云正在通过大量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构建起商业壁垒。
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了多项技术产品,包括神龙云服务器、ECS第二代入门级实例T5、F3服务器、GN6服务器、弹性高性能计算平台E-HPC、专有云3.1版本等,并对其原有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了全面下调,最高降幅达到53%。
对于降价的原因,李津的解释是,阿里云永远不以降价为目的,而是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把技术红利分享给所有人,降低创新门槛,不断提升社会效率。
但在市场人士看来,阿里云今年来的持续降价固然降低了创新门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抬高了云计算市场的准入门槛,形成一种价格壁垒。
此外,在谈及阿里云的未来时,李津表示,全链路的服务能力和多产业互相耦合能力将会是阿里云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其在未来2到3年内成为全球“两极之一”的底气所在。
根据Gartner发布的2016年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已经超过谷歌,成为世界第三大云服务商,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以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为首的“3A格局”。
但李津认为,由于软件服务收入被微软纳入了营收统计,而若将其剔除,阿里云其实已经对其实现了超越;至于亚马逊AWS,由于近年来云计算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快速升级,其早年间基于基础设施所构建的“护城河”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
据其估计,微软或将在2018年3月,实现单月营收对亚马逊AWS的超越。至于未来阿里云会超过谁成全球前二,李津表示还无法预计,“但一定会超过,并且从长远看,亚马逊AWS更加危险。”
在胡晓明看来,亚马逊、微软等美国公司固然比阿里云的发展要快一些,但差距以缩短至一年以内,“他们在今年服务全球产业时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阿里云将在未来的一年内就会同样遭遇。”
胡晓明还表示,由于中国在制造业、城市管理和中小企业创新等方面存在很多美国市场难以遇到的问题,这虽然对中国云服务从业者提出更多挑战,但也提供了更多使用场景,促进其服务的迭代升级,帮助中国公司更早地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