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这一概念在2017年大火,进入2018年,无人零售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不出BUG地投放使用了吗,部分消费者的素质问题又要如何解决?
带着这些困惑,笔者3月4日参加了2018中国(广州)国际自助售货系统与设施博览交易会。体验过众多无人零售产品后,笔者以为,无人零售的美好未来近在眼前,但和我们期待的可能不太一样。
阿里亚马逊的无人零售太炫技,我们玩点实际的
我们对无人零售的全部期待,或许来自亚马逊与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辛勤“科普”。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已经在今年1月已正式投放,用户通过亚马逊APP刷码进入超市,拿起商品就能离开。众多传感器与智能摄像头,负责记录商品种类与数量,顾客的行为,以及扣款的操作。
阿里在去年夏天展示的“淘咖啡”无人超市,东西拿完就走,仿佛不用给钱(都是假象)。入口处验证身份,签署支付宝代扣等协议,进入超市购物,出口有两道门,一道门感应你要离开后开启,另一道门则在几秒后开启,此时用户便会受到支付宝的扣款信息。
这次展会上亮相的产品,分为无人货柜与无人便利店/超市两种。
多数无人货柜产品,基本上符合“拿完即走”的定义。通过扫码开门、刷脸开门甚至手掌静脉识别开门后,消费者可以选择商品,关上门后,即自动扣款。这里要注意,开门之前,消费者必须签署支付宝或微信的免密支付协议。
▲ 无人货柜
支付环节都是在虚拟平台上进行的,有的厂商会把这个虚拟购物车平台呈现在你手机上,有的不会,这都是为了成本考虑。因此,现场看到的开门式无人货柜外形类似冰柜,不会配备显示屏幕。
笔者观察到,无人货柜主要通过RFID标签、智能摄像头静态或动态抓取、以及压力传感器三种方式读取消费者购物数据,最终明确消费者拿了哪种商品,拿了几件,对应多少钱,又把哪些商品还了回去……
▲ 无人货柜刷脸开锁
▲ 无人货柜手掌静脉识别开锁
无人超市场景也运用了这些技术,进入店内之前的操作与无人货柜的如出一辙,支付环节则和大家想象的有所出入,多数无人店内提供的方案是,用户将商品放置在收银台上,由RFID设备或智能摄像头识别商品,确定价格,消费者购买或还回商品后,系统则会感应并开门。
▲ 无人便利店
▲ 无人便利店
和Amazon go与淘咖啡不同,厂商也有自己的理由。普遍回应是,亚马逊与阿里巴巴这种炫技方式成本太高,应用太难。现下无人零售厂商的关注点是,无人货柜聚焦消费者“随拿随走”,无人超市/便利店聚焦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用户购物体验。
不同技术派厂商互怼时间:RFID标签很受伤
无人零售现今存在的多种技术路线,谁胜谁劣?对这个问题,笔者分别询问不同产品的工作人员,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回答,姑且称之为“厂商的互怼时间”吧。
RFID标签普遍应用在这次展会的无人货柜与无人便利店里,但也遭遇最多吐槽,缺点就是一个贵字。采用其他方案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RFID标签成本在4到8毛钱,加上打标签的人力/机器成本,对经营者而言是不划算的。
▲ 应用于商品上的RFID标签
一个工作人员向笔者透露,智能摄像头的BUG是,当消费者快速拿出两件一模一样的商品,并对其中一件商品进行遮挡操作时,摄像头可能只检测到拿了一件商品。这位工作人员负责的无人货柜采用的是压力传感器方案,它根据重力的变化判断商品被取走的种类与数量,因此不会遇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