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移动支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扫码就是NFC,其实除了扫码和NFC,还有很多的移动支付方式不为人熟知。就比如说闪易科技推出的“光闪付”。这种支付方式是通过手机闪光灯高速闪烁传递认证码,代替二维码的扫码过程,使支付过程“一闪”完成。
“光闪付”通过光进行支付?这听起来感觉像是很未来的技术,其实早在2015年6月9日,平安银行联合深圳光启就推出了一种基于光的支付技术——光子支付。
那么问题来了,平安银行推出的光子支付和闪易科技推出的“光闪付”有何不同?这两种技术推出那么多年,为什么至今没见大规模应用?这两种技术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在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
同样用“光”,“光闪付”和“光子支付”有何区别?
据了解,光子支付是通过平安“口袋银行”APP控制手机闪光灯以特定的频率闪烁,将支付者的信息传递给POS机上的感光元件,POS机根据频率解析支付者的身份,并在POS机上输入交易金额和密码后,验证、打单即可完成交易。
光子支付
而“光闪付”是通过“闪易”APP控制手机闪光灯以特定的频率闪烁,来获取光闪付设备上的支付信息,使用者无需输入密码、金额,闪光灯一亮,即可完成交易。
光闪付
用通俗的方式理解,光子支付是POS读取手机光信号,而光闪付正好相反,是手机读取终端设备的光信号,二者的使用方式类似于扫码支付的用户主扫与用户被扫。
从“光闪付”和“光子支付”的使用方法,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为此,笔者总结了一下“光闪付”和“光子支付”的不同,并列了个表进行对比:
通过上图的比较可以看出“光闪付”和“光子支付”这两种支付方式各有不同,但是作为同样是以光为介质进行支付的技术目前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NFC技术与二维码技术占据大量市场情况下进行突围。
“光子支付”和“光闪付”有无市场前景?
在“光子支付”推出前,平安银行在2014年9月26日就实现了首笔光子支付,同年12月24日又通过国家银行卡检测中心的技术安全检测。截止到目前,“光子支付”还仅在深圳和昆明试点。
而光闪付,在2016年10月在浙江绍兴进行菜市场试点,此外其他城市也有零星试点,但均没有大规模应用。
那么光子支付与“光闪付”有没有市场前景呢?
安全性。二者均通过了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相关认证,并且已经有试点落地,安全性方面二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相比与NFC的非接盗刷心理恐慌,二维码的“偷梁换柱”,基于光的支付方式,需要打开APP,应用专业设备进行收单,可能会更加安全。由于目前没有大规模应用,安全性上还值得商榷。
用户体验。二者均需要下载APP才可以进行支付,门槛较高,下载之后,都需要在APP上点击某个按钮,类似点击“扫一扫”,这与二维码支付的体验相似。光子支付瞬时支付不需要网络,对支付环境要求较低,会比光闪付更具备普适性。在支付动作上,二者均是通过手机摄像头释放或读取光信号,这与NFC的Pay类应用具有形似的动作体验。整体来说,两个光支付技术,在APP上调出支付界面与扫码支付类似,而支付动作上与NFC支付类似。
市场普及。需要下载APP,是用户端的软件门槛,所有智能手机都拥有手机摄像头,在用户端对硬件要求较低,与扫码支付类似。然而在商户端,需要进行POS终端改造,这与NFC支付较重的模式类似,终端改造、系统改造成本将是阻碍普及的较大问题。仅从技术上来说的话,两个光支付技术都只是需要商户受理侧进行改造,比扫码支付模式更重,但比起NFC支付,C端手机和商户端POS都需要改造,光支付技术模式更轻。
产业链。两个光支付技术,目前是闪易科技和深圳光启两个企业进行技术输出,二者也分别拥有银联和平安银行的支持,但整体产业链二者都比较单调,市场认知度和认可度都较低,缺乏终端生产、商户侧改造、标准制定等一系列角色的推动。情况有点类似2.4G移动支付技术的推广,但二者均不是国家标准,普及之路漫长。
综述
目前互联网公司借助二维码在移动支付领域已经占据先机,银联NFC支付也占据了一定市场。作为后来者,光支付技术模式轻重介于二维码支付与NFC支付之间,对于银行或支付机构等尝试改变支付格局的企业或许比较友好,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商户资源与用户资源上“双管齐下”,并且还要解决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短板与不足。但无论市场如何的艰难,任何技术都拥有其优劣势,扬长避短仍然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或许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场景,两种光技术会被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