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日下午才做完手术,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手术恢复之快,让范小姐一颗高悬的心稍稍有些安慰。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在公司体检中查出肺部原位癌,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接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下了手术台才一小时,护士就通知我可以下床、吃饭了。”记者采访时,她正站在病区走廊里做些简单的拉伸运动。
“听见‘肺癌’的那一刻有点崩溃,没想到手术后的恢复期这么快,让我对生活也重燃了信心。”范小姐悄悄告诉记者,自己连镇痛泵都没用。
从踏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起,许多患者的心不由得悬起——“看病难、繁、贵”如何破题?解决躯体病痛外,心理也需要照护。“让老百姓有就医获得感,可不能是一句空话。”上海市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说,“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服务患者主要是窗口部门与临床一线的工作。现在,全院上下转变观念,所有工作都要围着患者转,优先服务临床一线。”
这两年里,一场刀刃向内的“全院服务患者、全院服务临床”改革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全面展开。自2019年开始,医院党委发起了“双服务”主题活动,一切为患者着想,一切为临床方便。全院积极参与,从管理部门到临床科室,从党支部到各班组,各类便民利民“金点子”举措层出不穷,落地有声。
一枚手环背后的创新
——再造流程科学精准
范小姐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出院,得益于胸科医院的快速康复外科项目(ERAS)。2019年7月,首例纵膈肿瘤患者通过ERAS出院;同年12月,首例肺癌患者也体验了该项服务。胸科医院医疗副院长侯旭敏介绍,“术后康复得又快又好,是医患长期以来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医疗管理者工作的动力源泉。”然而,快速康复是个复杂系统,“全院由医务部牵头,通过再造流程和技术加持,为临床解决诸多‘卡点’,最终让广大患者有获得感。”
ERAS究竟快在哪里?以麻醉为例,传统手术大多采用气管插管的全麻方式,长效麻醉药的苏醒时间长,副作用也较大。而ERAS则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更准确、用药更精细。胸科医院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与传统手术对照,同一治疗组的ERAS患者住院天数大大减少——以前要5至7天的患者如今平均1.8至2天就可出院,三成肺癌患者24小时内可出院,纵膈肿瘤患者实现百分百24小时内出院。
胸科医院每年在全院范围开展“双服务”项目遴选,重点关注像ERAS这类通过临床流程再造实实在在方便患者的“金点子”。小小一枚手环,更将服务患者精确至分秒。护理部的“基于RFID定位手环的手术患者安全转运”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正在全院铺开。它的诞生,是来自于患者的一次建议。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同时,将患者关心的医疗信息及时传递到位?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RFID定位手环的想法应运而生。患者在病房内进行身份确认后,经过院内关键点位时,手环的二维码将自动推送信息,医护人员与家属均可通过公众号掌握患者动态。首版手环只能用清水擦洗,护理部坚持要确保院感防控不松懈,持续改进设计。就这样,一批可浸泡消毒液的手环在今年疫情期间也让患者能安心使用。试运行时间最长的导管室,患者满意度从2018年的91%、2019年的96.8%上升至2020年的99.7%,患者家属都称赞,“小手环有大作用”。
一场CT检查是怎样提速的
——智慧医疗服务升级
许先生有“三高”,需定期接受冠脉CT检查。今年,他在胸科医院做完“智慧冠脉CT”后,感受和往年截然不同,“以前每次要约一个多月才能排上号,等报告又得一个月。这次两三天就约上了,做完两天后就能取报告了,怎么这么快!”
在一些医院要一个月才能做上的冠脉CT检查,为何在这里只需几天?放射科主任于红介绍,冠脉CT因为三维成像费时费力,以往纯粹依靠人工,每处理一个病例,至少需半小时。因此,冠脉CT检查效率低、患者等候时间长,医患都不满意。为改变这一困境,胸科医院在国内率先引入人工智能AI系统,结合优化的CT扫描技术,双管齐下建成“智慧冠脉CT”。现在不仅总体等候时间缩短九成,检查辐射剂量也减少八成。与此同时,胸科医院的“智慧肺结节CT”也帮助放射科医生减少了重复劳动,已经为60余万人次的患者带来更精准、快速的报告。
便捷、可及,是服务患者与临床的关键词。中国每年新发食管癌患者数占全球总数的半壁江山。患者术后关于吞咽、进食、发声等疑惑,以往都得靠电话、微信等人工问询,及时性难以保证。在胸外科食管亚专科,医护人员借助微信平台开发智能云问答服务。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介绍,该项目自今年7月开通,后台整理了逾500个食管围手术期相关问题,设置逾200个关键词,已为800余人次患者提供了答疑解释。
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患者似乎永远有问不完的琐碎“小问题”,若医护无暇解释,极易诱发医患矛盾,引起误解。如何用患者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就医指导呢?宣传文明办发动全院力量,自制了系列短片《心胸疾病就诊攻略》,6部短片分为导医及科普两类,通过官方微信、门诊及病区电子宣教屏等多渠道播放,科普片还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整个徐汇区传播。
一个早筛项目如何提升体验感
——医疗惠民走出院门
“更好的医者,应该将患者的脚步止于医院大门前。”在胸科医院,医护人员主动伸手为院外百姓带去服务,播撒健康的种子。
2013年起,医院与徐汇区卫健委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筛及防治一体化项目”,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介绍,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截至8月底,初筛人群已达16万,高危人群完成CT筛查200余人,手术治疗62人。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超红介绍,“医院正在大力推进就医流程的整合优化,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这也是我们推进这项‘双服务’举措的初衷。”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上海医疗付费“一件事”,年内就可以实现社区肺癌早筛居民的脱卡支付,到胸科医院直接就能做CT。
比走进社区更早的,是胸科医院走向祖国边陲、贫困地区的大爱。自2007年成立“贫困先心病患儿公益医疗队”后,不仅有数以万计的疑似先心病患儿得到了义诊筛查,更有许多确诊患儿来沪得到了免费的爱心手术治疗。医疗队救助的足迹,最远曾到过距沪4000余公里的新疆巴楚、察布查尔,最高则去过平均海拔4500米、我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西藏那曲。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从5月份至今,已有全国各地的90名患者得到救治,减免医疗费用达170余万元。
聚焦安全、提高效率。“双服务”活动在让患者切实改善就医体验的同时,也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抓手。正如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说,“患者想要的、关心的,不仅仅是临床窗口该做的,更是全院共同努力的方向。精细化管理需要更深更细的延展和强化,才能让医疗服务能真正触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