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总结交流会,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牲畜耳标技术规范(修订稿)><牲畜电子耳标技术规范>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动物标识的管理,保障追溯信息的采集与利用。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把信息化作为畜牧兽医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生猪全链条追溯监管的支撑作用,加强追溯基础数据采集、共享和应用,探索建立畜禽免疫数量与检疫申报数量相结合、产地检疫与运输监管相结合、启运地出证与目的地反馈相结合的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模式。
会议要求,各级追溯体系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耳标作为牲畜“身份证”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畜禽标识管理与使用的有关要求,提升追溯软件性能与用户操作水平,加强牲畜电子耳标试点,确保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工作有效开展。
RFID高度契合牲畜业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市场发展的需要,畜牧业不断朝着技术化、规模化、高效管理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RFID技术在畜牧业管理方面的性能优势日益凸显。
在牲畜出生之时,农场主就为每一只牲畜戴上RFID耳标,通过RFID耳标阅读器,读取到的信息直接接入RFID系统。通过使用RFID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系统对动物的识别与跟踪能力,并适用于各种饲养场的动物,无论是集中饲养还是分散饲养的。
从传统的畜牧场管理,到RFID技术管理,数字化方式大大改变了畜牧养殖的方式。借助RFID数据采集能力,畜牧场可以及时了解动物的种类、疫情、数量,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动物的存活率,并因此受到了养殖场的重视。
RFID推动牲畜数字化管理
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养殖场都已经转向数字化管理,RFID系统应用的成熟度也越来越高。以往RFID动物耳标多采用低频标签,主要对应的是畜牧业管理所用的植入式芯片、电子耳标等,包括玻璃管芯片、牛尾标识、外挂式耳标等等。除了低频外,近年来超高频RFID耳标的应用量也越来越多。凭借识读距离远,且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目标受到农场主的喜爱。但它的抗干扰能力差,误读率高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场景需求来选择具体频段和方案。
从市场整体来看,国家凭借领先的数字化产品助推饲料、养殖、屠宰、食品加工企业变革创新,拉通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以灯塔工厂实践赋能生产制造数字化,借助全价值链智能商业数据分析,带来企业管理效率的明显提升及经营效益的持续改善。
写在最后
当前牲畜产业科技进步、产业创新驱动是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我国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已进入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