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试管婴儿也能“贴标”,防止养孩多年无血缘关系的情况再次发生!
作者:来源网络(侵权删)
时间:2023-02-24 14:00:52
2月20日,“试管婴儿出生8年后被发现放错胚胎”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关键词: RFID

2月20日,“试管婴儿出生8年后被发现放错胚胎”的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据悉,11年前来自安徽合肥的男子与妻子因婚后不育,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两次新鲜胚胎移植未果,再次进行冻融胚胎移植时顺利完成,通过试管手术生下一名男婴。直到2020年7月,二人及孩子做亲子鉴定后发现,孩子与父母双方均无血缘关系。同时,涉事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没能回答两人的胚胎去向,以及孩子的生物学父母是谁。

image.png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不少网友表示疑惑:试管婴儿手术流程是如何规定和操作的,为何会出现此类错误?医院出现此类错误,赔偿之外是否还会在其他方面被追责?医院为何“找不到孩子的亲生父母”?

对此,全国各地多位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错放胚胎”属于小概率事件。一直以来,国家对辅助生殖机构的批准和监管都很严格。医疗机构会采取双人核对(信息无误)的方式,近几年技术发展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很多自动化的方式,如扫码确定、身份证和指纹匹配等。在实际操作中,医院主要还需要流程控制,多采用编码、二维码或RFID芯片等技术手段不断比对匹配,从而判定该事件肯定属于医疗事故。

image.png

近年来,不断有业内人士呼吁,完善辅助生殖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而目前可以依据的只有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相关条款也尚不完善。

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88年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已走过35年春秋。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每年开展辅助生殖例数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需求旺盛的辅助生育技术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出现?
早在很多年前,全球部分专业医疗机构的生殖中心就已开始采用物联网技术RFID芯片对培养皿、试管、胚胎载管等医疗器材进行标识追踪管理,以实现准确地对胚胎细胞试管全过程的身份核对与识别,代替现有IVF实验室的人工双重核对流程。
实验室的RFID读写设备对贴在装有样本器皿上的RFID电子芯片的信息进行检测匹配,判断在同一工作区内的标本是否同属于一对夫妇,防止IVF试管婴儿过程中的错配事故。根据实验室自定义的流程对操作者的IVF操作步骤和顺序进行限定,并准确记录IVF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操作者的信息,实现精准管理,优化实验流程,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借助RFID技术,医疗结构可以提供100%的物理和数字监护链,以保护和跟踪卵子、胚胎和精子的过程管理。
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明确要求各地建立辅助生殖机构动态监管和退出机制,对辅助生殖机构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重大管理和技术问题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上一篇:INSEC WORLD世界信息安全大会移师西安,倒计时一个月! 下一篇:【重要来访】民建深圳市委会副主委、龙华区政协副主席王志毅莅临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