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治理质效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近日,青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到,位于市中心的一处热力井内温度异常,热力管线存在泄漏问题。接到预警后,维修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抢修。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像这种轻微漏点是很难被发现的,一旦事态扩大,热水涌上地面,将会造成地面塌陷、烫伤行人等问题,也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供热。这是青岛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的缩影。当下,依托城市云脑体系打造的“一网统管”,已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以“智”促“治”。今年以来,青岛全面深化“一网统管”改革,建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城市云脑体系,发布省内首个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截至今年11月,整合汇聚485个应用场景、18.9万项能力资源、24.6万路视频,建成工业运行等20余个领导驾驶舱专题,将各级各部门“千条线”业务纳入一网统管,构建起“平战结合”“平急转换”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有力处置燃气泄漏、消防隐患、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等900余次城市隐患。
除了提升精细治理能力,针对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奇葩证明、反复跑腿等问题,大数据也给出了智慧的解决方案。聚焦便利市民群众办事,青岛加快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围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打造“无证明”应用场景,新增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55个,推动110类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和社会化场景全面应用。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青岛累计打造了102个“无证明”应用场景,全市1.3万项服务可使用电子证照办理,为市民办事减免提交纸质材料2500余万份。
2.湖南永州“智慧停车”解民忧惠民生
近年来,聚焦城市“停车难”“开车堵”“缺少停车位”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湖南省永州市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积极推进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行车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整合资源,改扩建智慧泊车位,打造群众手机上的“智慧停车”平台,让群众“一机在手”,轻松找到停车位。
据了解,永州市委、市政府将破解“停车难”列入全市惠民生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通过开展“走找想促”活动,现场调研停车位规划建设问题,听民声、解民忧,要求做到便民、利民、惠民。此外,永州相关部门组织十余次调研,深入大街小巷、交通堵点认真调研,并推进三年行动计划,拟在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公共停车场30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000个以上,并鼓励引导打通机关单位停车场及专属停车泊位,全面实施智慧化大数据平台管理。三年多来,永州市结合文明创建等工作,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利用闲置土地、边角废料、杂草地等建设、运管71个停车场,新建、改扩建智慧泊车位4703个,中心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000个以上。
为治理僵尸车占用公共停车资源问题,永州市还创新思路,大力推动城区“智慧停车”,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线通信、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停车信息查询、车位预定、泊位引导、无感支付等信息“一手掌握”。“现在通过手机智慧泊车云平台,找车位只需五分钟,办事也方便了!”前来永州市政府办事的市民周先生说。
3.柯力传感战略投资东方之光,向光纤测温行业进军
柯力传感与宁波东方之光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双方达成战略合作。东方之光成为柯力传感控股子公司,也将成为柯力传感多物理量传感器协同发展版图中的重要一员。
宁波东方之光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原址位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宁波科技园。公司技术源于两弹研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宁波市“3315计划”重点引进项目,自成立以来得到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东方之光以光子计数探测、光电温度传感为技术基础,专注于高危环境温度测试系统的研发及推广,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光纤温度传感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光纤光栅测温系统、无线测温系统,拥有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为用户产品的升级提供有力保障。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航空、船舶、交通、电力、冶金、石油石化、城市管廊等领域。
4.粤十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粤十机器人是一家冷链云工厂平台提供商,聚焦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专业提供生鲜冷链行业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将人工智能、环境感知、深度学习、伺服控制等核心技术专利应用于工业无人驾驶领域,业务覆盖冷链无人工厂、机器人云平台及冷链智能机器人。近日,粤十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全球 500 强知名机构战略领投,极值资本担任长期财务顾问,所获资金将用于加快推动海外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
5.全国首批!腾讯混元大模型通过国家“大模型标准测试”
近日,全国首个官方“大模型标准符合性测试”结果公布,腾讯混元大模型凭借在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等多个指标上的领先成绩,首批通过国家大模型标准测试。
为促进国内大模型和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2023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起“大模型标准符合性评测” ,围绕多领域多维度模型评测框架与指标体系,涵盖语言、语音、视觉等多模态领域,建立大模型标准符合性名录,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最终,吸收产业和行业多个单位意见,并通过32个细分维度进行测评,第一批有腾讯混元在内的四个大模型通过测试。
腾讯混元大模型是由腾讯全链路自研的通用大语言模型,拥有超千亿参数规模,预训练语料超2万亿tokens,具备强大的中文创作能力,复杂语境下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可靠的任务执行能力。
据了解,首批大模型标准符合性测试通过名单于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会全体会议上宣布。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成立于2020年,主要负责人工智能基础、技术、风险管理、可信赖、治理、产品及应用等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作为国内最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一,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TC28/SC42)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腾讯从分委会创立伊始一直深度参与国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工作。
6.印度正测试通过 AI 改善天气预报精度,应对极端气候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周五报道,印度正在测试使用 AI 构建气候模型,从而改善天气预报精度。当地的一名高级气象官员表示,在印度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暴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出现频次越来越多,正不断蔓延。
据报道,印度气象局正使用超级计算机来提供基于数学模型的预报,将 AI 与扩展的观测网络结合使用,从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成更高质量的预报数据。
印度气象局的气候研究和服务部门负责人告诉路透社,该部门已经通过 AI 来生成关于高温、疟疾的公共警报,还计划增加气象观测站,提供到村庄级别的数据,从而为天气预报提供更高精度的数据。
当地政府周四表示,希望通过将 AI 融入传统模型的方式生成天气预报。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助理教授 Saurabh Rathore 表示,“AI 模型不需要运行超级计算机所需要的高成本,它甚至可以在高性能台式机上运行。”
此外,英国气象局也表示 AI 可以“彻底改变”天气预报。报道称,目前世界各地的气象机构都在关注 AI,因为能够降低成本、提高速度。
7.中国电信App恢复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办理业务:每月10元
日前,有网友反馈称,中国电信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恢复办理。记者在中国电信App上查询发现,目前确实可以办理eSIM手表业务。另外,记者还询问了中国电信在线客服,客服表示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已经恢复办理。
据悉,今年7月,中国电信App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7月12日起,由于业务维护升级,本App暂停办理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与独立eSIM业务办理,恢复办理时间另行通知。
注:一号双终端业务是指用户可以在自己手机号码(主号码)的账户和套餐下,添加手表作为eSIM附属设备(副卡),使手机和手表共用一个号码,共享号码、套餐通话和流量,可分别通话、上网。如果没有随身携带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开通eSIM业务的智能手表进行通话,也不用担心错过重要通话。
8.华为完成全国首个“双频8T8R RRU”高铁验证:5G、4G网速大提升
近日,安徽电信携手华为在合福高铁铜陵段完成了1.8GHz+2.1GHz双频8T8R RRU首商用验证。8T8R使用了高增益阵列、精准波束扫描及高分辨率空域配对等领先技术,相比传统4T4R基站,通过多天线波束赋性,3D波束实现“更广覆盖、更优体验,更低能耗”。
而且采用业界唯一真宽频功放,实现1.8GHz和2.1GHz频段间毫秒级功率共享,避免功率分配浪费。
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传统4T,5G覆盖提升5dB,下行平均速率提升18%,上行平均速率提升43%;4G覆盖提升2.6dB;示范线路内的总流量提升42%。
这意味着,高铁用户无论接入5G还是4G,均能获取最佳的网络体验。
乘客可以在高铁上享受流畅的视频直播,高清视频,新通话等多种娱乐业务,同时也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电话,远程办公等重要办公业务。
9.AI Pin 明年 3 月开始交付
由美国初创公司 Humane 推出的可穿戴人工智能设备 AI Pin 将于明年 3 月开始交付。
上个月初,Humane 正式发布 Ai Pin,发布会称 AI pin 是一种安置在服装上的微型投影,可以投屏在手掌上进行交互,内置 OpenAI 技术。
具体而言,Ai Pin 的「激光墨水显示器」功能,可以在手掌上投射一个绿色用户操作界面,用户可以使用各种手势或语音交互,进行拍照、翻译、卡路里识别等功能。
据悉,AI Pin 的定位是智能手机的替代品,而非智能手机配件,设备本体售价为 699 美元,使用蜂窝网络数据和 AI 模型服务需要每月额外需要支付 24 美元的订阅费。
10.Meta 明年将展示超前 AR 眼镜原型
Meta 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似乎暗示该公司可能会在 2024 年演示一款超前 AR 眼镜原型。
近日,Bosworth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少数 Meta 员工将于明年开始内部测试这款眼镜,并称「我认为人们很有可能在 2024 年有机会体验到它」。
Andrew Bosworth 声称,这款眼镜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消费电子设备:“这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原型产品。我可能会因为这样说而陷入麻烦:我认为,在消费电子领域,它可能是地球上最先进的技术,这可能是我们人类创造出的最先进的东西。
”
不过,Bosworth 也明确表示,这是一款「昂贵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设备,短期内无法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