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石油石化行业 RFID 智能巡检解决方案
作者:Aurora Micro DC
时间:2025-09-16 17:05:53
RFID智能巡检解决方案将助力石油石化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显著提高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持续创新,打造贯穿油气产业链的智慧感知平台,为能源行业的本质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RFID

根据《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预计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总里程将达24万公里,较2021年的16.5万公里大幅增长。管网规模的扩张对巡检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事故统计: 2013–2021年油气管道事故频发。例如四川省近五年发生134起管道失效事故,其中腐蚀占主要原因,打孔盗油次之,施工质量问题居第三。传统巡检未能有效防范这些隐患。
政策驱动: 国家能源局2023年3月发布意见,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油气管道站场的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鼓励在巡检维护等场景应用智能巡检技术。监管层面的支持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痛点分析
环境与人为风险: 油气管道和炼化厂区常受洪水、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威胁,易引发安全事故并增加人工巡检风险。此外,第三方施工破坏管道、盗油打孔等违法行为隐蔽性强,人工难以及时发现。
效率与安全瓶颈: 传统人工巡检耗时耗力,存在视觉盲区且恶劣天气下无法持续。易燃易爆环境中,人员携带电子设备有引发爆炸风险,高空巡视有坠落危险,长期接触有毒气体与高温辐射可能导致职业病。高风险现场作业使人员安全难以保障。
数据与检测不足: 人工作业依赖主观经验,肉眼难以发现微小裂缝、早期腐蚀等隐患,检测精度和可靠性不足。巡检记录主要为纸质,易丢失篡改,信息孤岛严重,历史数据难以对比,难以及时建立设备健康趋势模型,导致应急响应被动。


图片

图:人工对管道进行焊接检修(传统巡检存在高危险、高劳动强度)

传统巡检不足: 人工巡检频率低、范围有限,依赖少数人工巡线人员徒步或登高作业,费时费力且覆盖不全。现场环境复杂多变,人工方法容易受到干扰和限制。
信息孤岛: 各巡检班组各自记录,缺乏统一平台汇总分析,无法对设备状态做全局监测与预测。出现险情时因缺乏实时数据支撑,难以及时研判和响应。
亟需智能升级: 针对以上痛点,行业迫切需要引入物联网传感与智能装备,以提升巡检覆盖率、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建设统一数字平台,实现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系统架构设计
整体架构: 本方案由RFID电子标签、无人机机载读写模块、地面采集基站、高精度定位系统及后端云平台组成,构建端到端的巡检物联网络。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实现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集中管理。
RFID标签: 在管道、设备、阀门及钻具等资产上安装抗金属RFID标签,可耐高温、高压、耐腐蚀,确保在石油石化严苛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标签存储资产身份信息和巡检状态数据,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标识。

图片


无人机载读模块: 无人机搭载专用RFID读写器,在空中巡航时远距离识别标签。轻型模块识别距离约5米,重量150g,可每秒读取>400标签;高功率模块识别距离可达20米,每秒读取400+标签,重量380g。兼容大疆等主流工业无人机,实现巡检区域广覆盖。

 

图片

- 地面采集与定位: 在厂区/管线沿线部署固定读取基站UWB高精度定位基站。固定读头可采集临近RFID标签数据并中继给平台;UWB基站为人员和无人机提供厘米级定位服务。通过布设微基站网络,实现对人员、设备、无人机的实时亚米级定位跟踪。
巡检平台: 后端构建一体化数据平台,集成GIS地理信息、三维模型和监控应用。平台实时接收无人机视频、红外热像和RFID读数,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并结合电子围栏规则对越界、轨迹异常等情况预警。平台支持巡检计划制定、一键自动巡检、结果可视化展现和报告生成,形成巡检管理闭环。


技术优势详解
无人机巡检优势: 无人机高空视角覆盖广,可到达人力难以企及区域,巡检盲区减少80%。搭载4K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白天识别毫米级裂纹,夜间通过热成像检测渗漏或温度异常。AI算法自动分析影像,缺陷识别准确率高,误报率低。无人机替代人员进入高危区域,消除了携带仪器引发爆炸和高空坠落风险,提升巡检安全性。此外,一架无人机单次飞行可巡检数十公里管线,大幅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RFID标签性能: 采用自主研发的抗金属RFID电子标签,在金属表面读取距离可达30厘米-15米以上。标签芯片符合ISO 18000-6C协议,可重复写入10万次、保存数据10年以上。封装材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可长期耐受220℃高温、150MPa高压以及酸碱腐蚀环境。标签通过过盈配合嵌入钻杆等金属孔内,冲击震动测试200次跌落不脱落。这些特性保证标签在炼化装置、管道和钻具等苛刻环境中稳定运行,持续提供设备身份和状态数据。
高精度定位: 系统融合GPS/北斗 RTK 与UWB室内定位,实现全域高精度定位导航。UWB定位精度可达20~50厘米;在罐区、管廊等关键区域布设定位基站,实现人员和无人机的精准定位和轨迹追踪。通过高精度定位配合仿地飞行技术,无人机可紧贴设备表面巡检,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同时获取清晰图像。定位数据还支撑人员到岗管理、电子围栏越界报警,实现人机协同的精细化管理。
智能平台与数据: 后端平台引入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确保巡检数据完整可信。巡检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图像、标签读数和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利用区块链对关键巡检记录进行存证,防止数据被篡改,满足合规要求。系统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内容包括异常列表、处理建议等,大幅减少人工整理报告时间。长期积累的数据可用于构建数字孪生模型,指导设备检维修和优化检巡策略。


应用场景:炼化厂智能巡检
储罐与管廊泄漏检测: 在炼油化工厂区,大型储罐区和管廊管线密布。无人机搭载高清可见光相机,定期巡航检查储罐罐壁、管线法兰等部位是否存在渗漏痕迹或裂纹。利用AI图像识别,可自动标记罐壁细微裂缝或油渍,并结合红外热成像发现挥发性气体泄漏热点,实现早期泄漏预警。RFID标签部署在关键阀门和管段上,如发生泄漏可快速定位关联设备信息,辅助应急处置。
反应釜与设备巡检: 化工装置内反应釜、热交换器等关键设备常在高温高压下运行。为每台设备配备RFID标签,记录运行参数和检维履历。无人机按设定航线贴近设备外壁飞行,借助高精度定位和避障雷达保持安全距离,对釜体焊缝、螺栓连接处等进行详细拍摄。AI模型自动分析图像,识别腐蚀斑点、螺栓松动等异常,将人工漏检率从30%降至<5%。红外传感器监测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发现局部过热点提示可能的内部故障,防患于未然。
人员轨迹安全预警: 炼化厂区危险作业区域部署电子围栏,现场人员佩戴UWB定位卡。平台实时监控人员位置轨迹。当检测到人员进入受限空间或长时间停留在高危装置附近时,自动触发报警通知管理人员。这种轨迹管控可防止人员误入爆炸危险区,并在有人跌倒、长时间静止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救援。结合RFID巡检数据和人员位置信息,系统还能核对巡检到岗情况,实现对承包商巡检的到岗到位管理


图片

图:石油炼化厂区内的复杂装置(通过多传感器巡检提高安全性)

空间三维管理: 利用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对炼化厂区进行三维扫描建模,生成数字化装置模型。将RFID标签采集的设备台账数据叠加其三维坐标,实现设备分布的可视化管理。一旦某设备报警,平台可在三维模型上高亮显示具体位置,辅助维护人员快速抵达现场。三维数字底图还可用于泄漏扩散模拟和应急预案推演,为厂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防爆监测与联动: 在炼化厂的防爆区域,无人机和固定监测设备联动组成全天候监测网络。无人机搭载气体传感器,不定期在罐区上空巡逻检测可燃有毒气体浓度;地面安装的固定传感器连续采集数据。当无人机发现某区域可疑气体超标,平台自动联动附近摄像头对准该区域,并通知就近巡检人员佩戴防爆装备前往核查。这一多层防护体系显著提高了炼化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发现和响应速度。


应用场景:长输油气管道巡检
防盗打孔监测: 针对管道沿线偏僻地段,传统人工难以及时发现盗油打孔行为。方案在管道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压力/流量传感器和RFID标签,结合无人机巡检。当无人机巡线发现某段管道压力异常下降或流量异常波动,平台立刻调度最近无人机实施定点复巡,利用高清摄像头低空查看管道表面是否有新钻孔或夹杂物。如确认疑似盗油装置,系统将报警并通知管道巡护队及时处置。通过空地结合,盗油打孔隐患能被迅速捕获并制止。
腐蚀与泄漏检测: 管道埋地段存在土壤腐蚀风险,地上段则受日晒温差等影响易腐蚀开裂。无人机巡检结合可见光和红外成像,白天检查管道防腐层是否鼓包、破损,夜间通过红外热像发现渗漏导致的温度异常。对于重点河流穿越段,还可选择搭载高光谱传感器,从植被异常识别地下微漏油迹象。RFID标签埋设于阴极保护测试桩,可记录防腐保护电位数据;无人机飞近地面通过RFID读取器采集这些数据并上传平台,实现阴极保护状态的远程巡检,无需人工下井读取。
热成像预警: 对于输送高温介质的管道,外观正常但内部可能因沉积物或堵塞导致局部过热。无人机夜间巡飞开启640×512分辨率红外相机,对管道全线进行温度扫描。平台设置温差阈值(如局部温度高出平均5℃),超过则自动报警。这种热成像比人工触摸更灵敏,可在管道绝热层外部及时发现内部异常。巡检结果存档后,平台基于温度时序数据分析可判别结垢、堵塞趋势,指导管道清洗与维护计划制定。


图片

管道失效原因分布示意图(腐蚀占50%,盗油打孔30%,施工缺陷20%,基于四川地区统计

数据支撑安全管理: 据统计腐蚀是管道失效主要原因,占比约一半;盗油打孔等人为破坏约占三成,其余为施工等因素。基于此分布,智能巡检系统重点加强对腐蚀监测(如定期超声/磁通检测、阴保数据采集)和非法侵入监测(无人机密集巡线、视频AI识别异常车辆)能力,有的放矢提升巡检成效。
降低漏检率: 传统人工巡线往往因环境复杂漏掉隐蔽隐患。智能巡检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使漏检率显著下降。例如在油田集输管网中,无人机巡检将人工平均漏检率30%降低至不足5%,极大提升了隐患覆盖率。早期发现的微小裂纹、轻微渗漏,可通过在线修复、补强等手段及时处置,避免酿成重大事故。
延长设备寿命: 全面而高频的巡检数据还能用于设备完整性管理。对于慢速发展的腐蚀、疲劳等问题,平台根据历次巡检的缺陷尺寸变化,评估剩余寿命并优化检维修周期。这种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维护有助于延长管道与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运营经济性。


应用场景:石油钻井与钻具管理
钻具生命周期管理: 在钻井环节,引入RFID技术对钻杆等钻具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每根钻杆出厂时即植入唯一ID的RFID标签,能耐受钻井工况的高温高压。在井架上安装环形RFID井口读写器,钻杆每次下井和提井经过井口时自动读取ID并记录时间。这样实现对每根钻杆使用次数、累计运行小时、下井深度的精确统计,无法被人为疏漏或篡改。
信息自动采集: 传统钻具管理需人工刷漆标记、清点、记录,耗时且易出错。采用RFID后,钻具出入库、上下井等环节信息均自动采集。井队人员通过手持终端扫描仓库内钻具RFID,快速完成出库/回收登记。检修人员在钻具检测维修后,通过RFID更新状态(如检测合格、发现裂纹等)并上传平台。各环节数据实时汇集,避免了人工登记错误和遗漏。
防止错配和事故: RFID系统精确记录每根钻杆的应力历史和检测结果。当准备下井组合钻柱时,平台可校验拟选钻杆组合是否包含超寿命或不匹配的杆件,防止使用带隐患的钻具。同时,按寿命模型预测需退役的钻杆提前预警,避免断杆落井等恶性事故的发生。这种精细化管理提升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钻具资产优化: 基于RFID数据的钻具管理平台可实时统计库存数量、使用率和故障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哪些井队钻具富余、哪些紧缺,指导调剂调配,减少冗余库存。报废钻杆有据可循,避免过早报废浪费或过度使用引发风险。钻具资产的利用效率提升5%以上,间接节约采购成本。该RFID+物联网方案目前已在陆地、海上钻井平台等多场景试点应用,并得到石油公司的认可。


数据与图表:巡检效益分析


图片

图:智能巡检ROI分析 – 引入无人机RFID智能巡检后,年度巡检成本下降约40%,事故次数大幅减少

成本节约: 智能巡检显著降低人工和设备投入。据某大型企业试点,无人机智能巡检使巡检人员减少60%,节省人工及配套成本数千万元/年。同时无人机替代高空作业车等装备,设备维护费用也相应降低。综合测算,采用智能巡检方案可为企业节省约30~50%的巡检总成本。
事故减少: 数字化巡检提高了隐患发现和响应速度,使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一套完善的无人机+物联网巡检系统可将安全事故减少50%以上。通过早期发现故障苗头(故障早期发现率提升40%)并及时检修,企业避免了许多潜在事故损失。某管道公司引入无人机巡线后,实现连续数年重大泄漏事故为零的纪录,大大提升了安全绩效。
ROI回报: 按典型油气管道场景测算,智能巡检方案的投入可在约2~3年内收回。隐患整改和事故减少所避免的停产损失、环保罚金等隐性收益难以直接量化,但非常可观。更重要的是,数字巡检提升的安全水平和管理效能,助力企业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营,这也是无法用金钱简单衡量的战略收益。


技术对比:人工 vs 智能巡检


对比维度


传统人工巡检


RFID+无人机智能巡检


巡检频率


受人力限制,频次低,难以做到每日全覆盖巡查


自动化巡检,可实现高频次甚至7×24小时连续巡检


覆盖范围


存在盲区(高空、密闭区、无人区难以到达)


无人机高机动覆盖盲区,区域覆盖率接近100%


安全风险


人员需亲临高危现场,易遭受中毒、爆炸、坠落等危险


设备代人巡检,人员“零接触”危险环境,大幅降低安全风险


缺陷识别能力


依赖目视和简易仪器,微小缺陷难以察觉,漏检率高


多传感融合+AI,毫厘缺陷亦可识别,漏检率降至<5%


数据记录


人工作业纸质记录,易丢失且无法实时共享,数据孤岛严重


数据实时上云,自动存储分析,区块链防篡改,可追溯


管理决策支持


缺乏数据支撑,难以及时做趋势分析和预防维护决策


平台汇聚大数据,提供设备健康预测和优化检修计划建议


人力成本


需大量巡检工人反复巡查,人工成本高


人工投入减少50%以上,仅少量人员监控平台


设备投入


特种车辆、监测仪表等配备多且费用高


无人机等智能装备一次投入,多场景复用,长期维护成本低


表:传统人工巡检 vs 智能巡检的对比。智能方案在巡检频次、覆盖率、安全性、数据可靠性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尤其无人机结合AI可发现人工难以察觉的细小隐患,实现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客户案例与应用单位
典型案例 – 西气东输管道: 中国石油在西气东输管线率先部署无人机巡检,取得显著成效:巡检效率提高5倍,现场人力需求减少60%以上,年节约成本达数千万元。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红外相机沿线巡视,累计发现并及时处置多起腐蚀和非法施工隐患,漏油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该项目成为油气管道智能巡检的标杆案例。
典型案例 – 炼化厂区: 中石化某炼油厂区进行了无人机智能巡检试点。通过无人机搭载气体传感器在罐区上空巡逻,三个月内提前探测到3起轻微泄漏并及时检修,避免了可能的火灾事故。人员定位系统也发现多起承包商违规进入受限空间行为,均及时纠正,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试点后企业预计将该方案推广至更多装置区。
潜在应用单位: 本方案适用于石油石化全产业链企业,涵盖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管道运营公司等。此外,地方炼厂、油田作业区、管道储运公司、石化仓储物流基地等均有强烈的数字化巡检需求。当前已有多家单位展开合作意向洽谈,准备分阶段实施本方案。
合作模式: 我们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从现场勘查、方案定制、设备集成、平台部署到人员培训的一站式服务。初期合作可选取一个装置区或管道区段作为示范项目,验证效果后再逐步拓展应用范围,降低客户初始投入风险。


实施路径与建议
阶段1 – 试点部署: 建议在客户现有场站或管线中选择典型场景先行试点(例如一个炼化装置区或一段重要管道)。部署少量无人机、RFID标签和基站,接入云平台进行小范围验证。通过试点优化技术参数和运维流程,获得管理和操作人员认可。
阶段2 – 分区覆盖: 基于试点经验,逐步扩展到全厂/全线的各关键区域。炼化厂可按装置单元逐个覆盖,油气管道可按分段、站场逐步推广。在这一阶段,完善系统冗余和巡检策略,实现多无人机协同、“机巢”网络等功能。同时将平台与企业现有HSE系统、SCADA系统对接,打通数据链路,实现业务融合。
阶段3 – 全面应用: 最终将在全厂区/全管网范围内全面应用智能巡检。建立中央监控大厅,少数人员通过大屏即可实时掌握各区域巡检动态和异常报警。传统巡检班组转型为数据监控与应急处置队伍。当系统检测到异常自动派单,维护人员按数字化指令高效处置。此阶段需同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智能巡检系统长效稳定运行。
风险与保障: 实施过程中需关注员工技能转型,开展系统操作和维护培训。对于无人机飞行安全、通讯网络可靠性等做好冗余设计(如关键区域增加有线传感备用)。同时建议成立项目推进小组,定期总结效果,逐步优化巡检标准流程,保障项目成功落地。


未来展望:油气数字孪生与智能感知平台
构建数字孪生: 随着巡检数据的积累,我们将为油气管网和炼化厂构建全要素数字孪生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实时映射真实资产状态,实现从设备到管网的虚实同步管理。管理者可以在数字孪生平台上直观查看每台设备的实时参数、历史健康曲线,以及全厂安全态势。一旦发生异常,数字孪生体将高亮告警并推演事故影响范围,辅助指挥决策。
智能决策一体化: 平台融合AI和大数据技术,未来可实现巡检与生产运行的协同优化。例如,当巡检发现某压缩机振动异常并判断故障概率上升时,数字孪生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风险,将建议调度降低该设备负荷或安排备用机启用。同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实现从感知到决策执行的闭环一体化。长期目标是打造无人值守、少人监视的新模式,让巡检真正做到“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处置”。
拓展多场景应用: 在油气领域成功实践的基础上,RFID+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可推广至电力巡线、海上风电、危化品仓储等领域,实现异业复制。通过模块化设计,我们的巡检平台能够兼容接入更多传感器和机器人装备,形成“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未来,伴随5G/B5G通信的发展,远程遥控和多机协同将更加高效可靠。我们相信,本方案对于推动传统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应用前景将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结语: RFID智能巡检解决方案将助力石油石化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显著提高安全水平和运营效率。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持续创新,打造贯穿油气产业链的智慧感知平台,为能源行业的本质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莅临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调研 下一篇:平头哥携菜鸟亮相2025 IOTE国际物联网展,麦当劳中国应用案例引发行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