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助残服务券变卡后,对持卡者来说会有哪些变化?海淀的持卡人最有发言权。“解决了不能找零的问题”;“我的孩子可以拿卡帮忙买东西”;“子女在外地,不方便回家可以往这张卡给我打生活费”……自今年7月9日,养老助残券变卡在我区试点以来,便民效果明显。明年1月1日起全市推广的“养老助残卡”将再度升级,海淀区8万多张卡也将变新卡。
新卡会有哪些新变化?近日举行的“北京市养老(助残)券变卡项目”新闻发布会给出了答案:新卡将增加老人本人照片,芯片功能更加强大,除原有的养老券、银行借记卡等功能外,还增加了余额凭条打印功能,并预留市政一卡通乘车、医保结算等“功能区”,未来与相关部门数据对接后即可成为“一卡通”。
增加更多消费种类 7000多家服务商签约提供9大类产品服务
券变卡在我区试运行以来,根据后台的数据显示,在29个街镇中,学院路、中关村、马连洼等10个街道的消费比例较高,几乎占到了全部消费金额的7成;苏家坨、温泉等北部镇的持卡者消费较少。针对此种情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今后将针对全市偏远地区持卡者开展团购活动。“如一个村有10个人都想买一种东西,我们进行统计后,联系商家定期送货物进村。根据大家的消费习惯,提供更多更优惠的商品。”此外,他还透露,不久的将来,还将开发老年旅游产品。
据悉,自201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每月为16至59周岁无工作重度残疾人、60至79周岁重度残疾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旨在提高老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在“券”时代,这100元用途很有限,一般只用于小饭桌、雇保姆、洗澡剃头、订奶订报等,偏重于为老服务,同时严格限制老人子女使用。
券变卡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的数据后台显示,最近一名海淀的老人用卡在电脑上买了一款游戏软件,虽然只有几块钱,但能看出来券变卡后,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李红兵介绍,“券变卡”后,政府首次不再限制卡的用途,只要是签约服务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用养老卡消费。目前,已有7000多家服务商申请签约,提供9大类产品和服务,包括超市百货、食品烟酒、生活维修、美容美发、医疗医药、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养老机构、文化娱乐等。
大数据跟踪消费轨迹 为多元化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用卡消费后,老年人、残疾人每一笔交易的具体消费内容、金额、时间、地点,服务单位提供的折扣金额等数据均能通过服务平台进行统计。通过对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老年人、残疾人的消费习惯,提倡、发展老年人、残疾人经常消费的服务类型的服务单位,优化服务体系结构,使服务体系更能贴近老年人、残疾人需求。
海淀区试点以来,从数据平台统计,7月份累计消费38万元,产生消费的服务种类为6种;10月份累计消费623.5万元,消费金额明显上升的同时,产生消费的服务种类也上升为14种。此外,数据还显示,我区的持卡人消费集中时段在上午9点到11点,主要消费倾向于超市消费等。各类大数据显示,随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种类、更多频次的服务,同时也为在全市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
另据了解,在海淀区试点期间,通过对每月新增、死亡老年人、残疾人的数据维护,由服务平台到期自动生成充值名单,确保了政府补贴资金发放的及时性、精确性。
养老服务精准化 纸质养老助残券变卡带来多重好处
券变卡后,受益的不仅仅是持卡者,还有政府和商户。北京市社区服务协会副会长白强介绍,从老百姓的角度讲,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反映的纸质养老助残券不能找零、丢失损毁不能补办等问题。在使用的时候不仅能像以前一样购买养老助残服务,还可以购买需要的其他产品,只要是签约服务单位的POS机上都能用这张卡。如果居住的地方变了,也不再需要进行变更申请。每个月也不再需要现场领取,补贴额度按月自动打入卡内。
从商家的角度讲,解决了结算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等问题,提高了服务单位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服务单位参与到服务队伍中,拓宽了服务单位的范围,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从政府的角度讲,不再需要政府层层发放并且回收、结算、销毁养老助残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政府对养老助残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精准程度,做到管理、补贴、发展、培育服务单位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