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互联网汽车的泡沫何时破?
作者:漠影
时间:2015-07-14 09:22:48
通过各自的优势与汽车产业关联,再吹一个漂亮的互联网汽车概念泡泡,终极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个收到资本的吹捧、变现。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思维下,一种狂放的情绪正在被放大,并越来越离谱,比如互联网公司最近叫嚣得很猛的这场造车运动。

  在“互联网改变一切”的思维下,一种狂放的情绪正在被放大,并越来越离谱,比如互联网公司最近叫嚣得很猛的这场造车运动。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甚至创业团队开始站出来宣称参与汽车制造。

  但比较可悲的是,目前并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真正制造出来智能汽车;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异军突起的代表,也至少经历了十年的生死涅槃。

  其实互联网公司参与到传统硬件领域的制造环节,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比较典型的当然是手机了,以小米、360、乐视为代表,但真正被市场完全接受,也经过了4~5年的时间,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手机生产制造的ODM、OEM环节已经非常成熟。

  另一个引起互联网公司膨胀的理由是,再互联网公司占得手机市场一席之地之后,一大波智能家居产品、智能穿戴产品以及路由器产品,陆陆续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正与互联网公司产生强关联,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认为只要有钱和想法,没有什么是不可实现的。再加上谷歌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智能汽车的概念影响,一大波国内互联网公司参与到其中。

  通常每一个鼓吹者自己要参与到这场造车运动中的互联网公司,都会先先对未来汽车进行一番自己的设想,不求能否实现,只求能博人眼球。

  而且这些吹牛的招数也比较简单,无非这几招:

  1、绑上国际大咖自抬升价

  为了宣传其造车计划和概念汽车ProjectN,博泰汽车董事长应宜伦搬出了迪斯尼动画超能陆战队的大白之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和人机交互学院的克里斯·阿特克森(ChrisAtkeson)教授为其背书。声称联合其对ProjectN进行了智能化的打造,给机器赋予人性化的情感,为用户带来“像大白一样懂你”的移动体验。

  刚离职创业不久的原奇虎360副总裁沈海寅是少数以创业团队的方式参与到互联网造车大军的代表,针对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沈海寅的说法是:想要用互联网思维造一辆中国的特斯拉。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直接对标特斯拉在这样一句平淡的回答中,不免渗出几分寒气。

  2、与传统厂商公开示好

  为了让每个故事更有说服力,每一家号称要造车的互联网公司和团队还会找来一家传统厂商背书,让围观者更能相信,这件事的可靠性。

  比如汽车之家与长安汽车的战略合作、乐视与北汽的深度的合作、博泰则是拉上了奇瑞一起,等等诸如此类。

  3、畅想一个无比科幻的场景

  关于汽车的未来,很多这些参与的互联网公司都会畅想一个非常科幻的未来。

  但其实基于此的基本概念,绝大部分都是已经被谷歌、特斯拉、奔驰、奥迪这些不同领域的公司设想并已经实现,比如谷歌的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对互联网和新能源已经炉火纯青的运用,以及奔驰奥迪这类传统大厂在营造汽车未来豪华感和舒适感上的设想等等。

  4、谁都是全球首家/第一

  国内互联网公司还有一点大言不惭的是,很容易将“全球首个”、“全球第一辆”这样的描述挂在嘴边。

  乐视的“超级”二字更是格外好用,但凡一个产品,冠以“超级”、“闭环生态”、“生态化反”等字眼,顿时就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这一招已经在电视、手机上验证,同样,汽车也不例外。

  比如博泰汽车描述的概念车造型:车体由一种类似玻璃的介质(碳纤维+镁铝合金)组成、配有眼球虹膜识别技术、当车主走近,它就可以通过人体生理特征识别车主;驾驶舱内,方向盘可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自动收缩或伸出;收缩后,原方向盘位置被整块液晶显示屏取代。

  1、技术积累几乎为零,技术积累是目前互联公司最为短缺的,而这一点并不是招募几位传统汽车领域的高管就能解决的。

  2、无法缩短的研发周期,这一点必须面对现实,在传统汽车行业,一款新车的开发,少则3~5多则上10年,并非现在手机等快消电子产品的迭代和更新速度可比,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行业规则下,所要付出的是更长的烧钱周期。

  3、这也是最为致命的一点,目前在汽车行业,并没有像传统IT产业一样的一套成熟的代工模式。相反,制造工厂和地盘结构等部分本身就是传统汽车厂商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这并不会因为简单的代工可以解决。另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牵手合作的一批汽车厂商,大都是国内厂商,本身在技术积累与海外品牌也有很大差距。

  互联网公司的高调叫喊,出尽风头的时候,传统厂商也发来了激烈的回应。

  以国内厂商代表为例,今年初,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面对来自一位证券界人士问题“互联网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么?”时,王传福回答说:这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而已……互联网自己的硬件设备都改变不了,怎么能改变汽车的设备呢?至于互联网怎么把车造出来,那都是玩笑。

  更为犀利的是上周末,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一番话:现在宣称要造汽车的企业名单拉得已经越来越长了,大家都说要造汽车,而且都说不造普通的汽车了,要造最新技术的互联网+汽车。有些企业有了一些概念,就以为自己就是苹果公司了,马上找富士康,“给我造车吧”,这样的企业还不少。中国企业通常是像文化大革命、大跃进一样一窝蜂,有些也善于炒作,这种炒作能够在混乱当中窃取利益,最后拍拍屁股不知道结局怎么样。

  在眼花缭乱的互联网概念汽车中,需要看清的一点是,参与公司的最终利益诉求是什么。

  比如在智能硬件领域,2013念,BAT里面,百度是最积极的,智能手环、体重秤、血压仪、眼镜,甚至智能自行车一个没落下,最终落地能够走向消费市场的几乎没有,对百度来说,是很难脱离其互联网服务和搜索主线的,参与到智能硬件的热点更多的是抓住一个新的服务、搜索和数据入口而已,同样,在汽车领域,也是怀着这样五花八门的诉求。

  比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参与其中,同样是看中的汽车这个未来大号智能设备的入口位置。汽车之家的优势不过是大量的精准消费用户,所以和长安玩起了所谓的用户参与制造的汽车;博泰不过是在车载服务方面有相关积累,以此放大。

  通过各自的优势与汽车产业关联,再吹一个漂亮的互联网汽车概念泡泡。虽然各自的优势点不同,但终极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个收到资本的吹捧,让这个故事能够变现。但也许汽车这个气泡更容易吹破,而等不到变现,因为其需要持续投入的时间比手机和其它智能硬件都要长。

上一篇:智慧城市将制定41项国标! 下一篇:支付宝“社交”压境 腾讯“支付”如何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