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未来交通,我们首先要确定这个未来,是多久的未来,是十年后,还是二十年后,甚至于五十年后,在时间的尺度上揣度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革命。另,笔者主要关注中国大陆的智能交通发展,所以本文主要内容在于试图描述中国大陆的未来交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首先来看道路交通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
交通载具方面,也就是机动车,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是两大方向,是中国政府强力支持的两个大的技术发展方向。
在中国,政府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一是专用车牌,二是优先上牌(深圳、上海等限牌城市),三是路权优先(不受单双号限行),四是停车费用优惠(政府管理车位),五是购车补贴等等,而且在大力推广充电网络建设。
智能驾驶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设立了多个试点示范省市,以推动LTE-V和5G在车联网领域的应用,同时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科技部也在推动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出行便捷方面。
首先是移动支付对交通出行领域的渗透。交通出行付费的几个领域,出租车、道路客运和火车订票、公交地铁、公路通行费、停车等,出租车是最先渗透的,与打车软件的兴起是同步的,传统的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车,都已经全部涵盖在内,而且网络预约出租车已经不再接受现金支付了;道路客运联网售票,是交通运输部推行的一项互联网服务,即全国所有道路客运票务,都可以在APP上完成,包括查询和订票,火车也在2017年实现在线选座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交地铁出行是2016年开始,支付宝、微信、银联等相关支付企业,都推出了“乘车码”,乘客无需现金支付,也无需去扫码,将二维码对准设备即可支付;公路收费和停车领域,其目的是“无感支付”,即通过公路收费站、停车出口时,基于车牌识别技术,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即可自动支付,现阶段仍需要手动操作扫码支付。
其次是一站式出行,即MaaS服务。现阶段,国内还没有企业提供多种交出行方式组合的MaaS服务运营商,但提供部分交通出行组合服务的,已有一些,如停车+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网络预约出租车、城际客运+网络预约出租车等等,但基本上也只提供信息接入,而非直接提供一票制/包月服务。提供MaaS架构信息服务的有高德和滴滴,希望通过将不同类型的运输企业接入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从而提供无缝的一站式出行服务。
第三是交通管理领域。在中国的交通管理领域,2017年最火热的概念是“交通大脑”,即将城市交通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视频、雷达、线圈、浮动车、GPS众包数据等来感知城市交通的宏观、中观、微观运行状态,将数据汇集到“大脑”,即交通集成指挥中心,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处理交通事故、拥堵、交通违法等交通事件,从而确保城市交通顺畅运行。与“交通大脑”密切相关的是交叉口信号优化和警务调度指挥。
第四是道路的智能化提升。中国政府在2016年发布的《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建设“智慧公路”,并于2017年批准了八个省份进行试点建设。智慧公路的目的,旨在提高城际公路的感知能力,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包括增设V2I路侧硬件、视频、雷达、公路气象等感知设备,建设路网运行监测和应急指挥中心等。
管窥蠡测,若隐若现的未来
基于以上所举现阶段发展趋势,再来看未来五年交通领域很可能发生的变化。
首先还是车辆。
在中国五年内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车辆实现车辆身份电子化(基于RFID的被动管理),即电子车牌,这是公安部力推的车辆电子化管理举措,实现车辆全程动态管控:第一步将在一些试点区域的公交、出租、货运、城际客运等车辆上安装;第二步将在所有运营车辆上实现安装;第三步,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所有车辆实现安装(北京或将借此征收拥堵费);第四步,其他发达省份所有车辆的安装,但预计在5年之后。在这五年中,车路协同技术(V2X)与电子车牌技术一定会相结合(车路协同在欧洲的C-ITS项目中得到规模应用,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正面的积极示范效应),并成为乘用车的主要技术卖点。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也希望V2V(车间通信)在货运领域的深度应用,五年内在高速公路以及新疆、青海的国省道上实现货运车辆的无人队列驾驶,并非不可能。
乘用车的L3等级,即部分特殊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如高速公路、快速路、拥堵的城市道路等,五年内技术上可实现,但政策法规方面,能否跟上,需要观察。
如果电池续航能力和使用寿命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未来将成为升级换代的主要车型。
其次是出行服务。
五年内,因为车辆身份电子化,确保电子身份的唯一后,在中国将实现交通付费个人专用账户,将个人信息与车辆信息绑定,一个支付宝或者微信账户为所有出行自动扣费,与之相对应的是,个人、车辆的所有付费行程将被APP记录,包括航空、铁路、城际客运、出租、公交、共享单车、共享车辆租赁、高速公路通信、停车等。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促进共享车辆租赁模式的推广应用,五年内将出现覆盖一线城市的大型共享车辆租赁运营企业,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拥车意愿将在政府抑制购车(限牌、限行)、拥车成本增高(牌照、停车费、严格执法、拥堵费)、公交地铁出行便利、共享出行(含网约车、顺风车、共享租赁)渐趋完善的基础上,逐步降低。
MaaS出行将初现雏形,但仍然是各运输公司与高德、滴滴等信息平台的相互协作,而非一票制下的清分结算,高德在支付宝的支持下,滴滴在微信的支持下,有动力来推动一票制,但国有运输与民营运输之间的清分结算,难度极大。在中国,现阶段关注MaaS进展的,大多还在学界层面。
第三是城市交通管理领域。
五年内,交通大脑的概念将会逐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感知更加完备,不仅有原来的浮动车GPS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视频/雷达/地磁/线圈等检测数据,还会有电子车牌数据、V2V数据,让城市道路所产生的交通数据,真正成为城市智慧交通的神经网络。交通大脑的目的是无人化管理或者少人化管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积累大量的专家方案,包括交通信号调优、交通拥堵指挥疏导、犯罪嫌疑车辆抓捕等都将实现少人化管理。
在交叉路口,“智慧路口”概念将大行其道,目的有两个,一是科学合理布设交通设施,利用无人机采集路口360度全景,利用专业软件拼接为AR视图,上帝视角来观察整个交叉口区域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建筑特征,与专业的路口仿真软件结合,得出路口合理的渠化、人行横道宽度、安全岛设置等结果;二是将路口的电子化设备,尤其是不同种类的交通监控设备集合到一个路口控制系统中,包括基于视频流量采集的信号控制机、V2X设备等,从而减少路口设施,减轻传输压力以及后台系统的视频图像分析压力。
交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前端操作傻瓜化,后台系统结构化、复杂化,第三方专业服务和人工智能将支撑这一趋势的发展。
最后是道路智能化方面。
标志标线诱导屏等基础设施将进行V2I适配改造升级。重点高速公路、快速路沿线将实现全程覆盖WIFI和高速广播(基于EUHT通信技术),V2X技术首先将用于高速公路的多义性路径识别和出入口管理。
风云变换,夏虫不可语冰
以上是我们可预见的未来,基于对目前智能交通的了解,那么更遥远的未来,只有通过想象了。
50年后,会怎样?
个人认为,如果对隐私的边界不加以界定,那么未来很可能出现所有交通设施和交通参与者,都将被电子编号,车辆、信号、监控、诱导、路灯、停车场、公路收费站、加油/充电站等,甚至于人的本身,并通过窄带物联网、RFID专用短程通信、蜂窝网络等接入到子系统,经过信息处理后,接入到城市交通大脑之中,应用车路协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未知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的无人自动化管理,个人也通过唯一信用账号,为交通在内的所有消费,进行电子化支付。
如果交通工具本身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地面车辆仍将是交通出行的主要形式。公共交通极其发达,共享出行无处不在,个人拥有车辆将被严格限制,指标竞拍与荣誉奖励两种形式,而且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必须接入网络;个人享受着公共交通、共享出行等交通出行方式的便利,但个人的出行信息如果想不被记录,成为交通大数据的细微组成,或许需要付费消除,也就是说,个人数据想要不被系统所知,必须付费。半个世纪后,MaaS模式落地,国内一定会出现大型的共享出行、运输服务巨头,提供除轨道之外,所有城市出行服务方式,并实行一票制,包括地面公交、出租、网约车、城际客运、包车租赁、共享车辆、共享单车等等。
物流透明化。所有运输的货物,都能通过物流信息化平台和个人终端查看实时位置和状态,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大型商超出售的商品,都能够追溯整个商品生产、运输、销售链条,包括原材料、原产地、运输车辆,甚至于生产的机器编号。物流运输领域大量使用自动化技术,包括仓储机器人、货运车辆队列行驶、最后一公里自动运输存储等。
以上就是个人对未来交通的一些预测。在一日千里的技术发展面前,我们唯有从人的需求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来预测一丁点的未来可能性,夏虫不可以语冰,我们就说这么一点点。